舜网新闻 >

慈善暖流润社区 多元共治生新机 天桥区“慈善+”模式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

舜网-济南日报

2025-09-25 09:29:25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天桥区朝阳街社区新改造的小广场上。几位老人正坐在崭新的长椅上悠闲地聊天,孩子们在追逐嬉戏,不远处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已经自动亮起,洒下温暖的光晕。“以前这里坑坑洼洼的,我们老年人都不敢来。现在好了,这里成了大家的‘会客厅’!”75岁的李城鲁抚摸着身旁的“朝小阳”卡通雕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个温馨的场景,正是天桥区创新慈善工作的生动写照。

  创新募集机制

  汇聚慈善“源头活水”

  朝阳街社区深刻认识到,可持续的慈善力量源于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创新的募集模式。社区通过“搭台架桥”工作法,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楼组长等居民骨干的示范作用。每年“中华慈善日”,这些热心居民带头捐款,带动各党支部、社会团体成员踊跃奉献,累计覆盖500余人次,“人人可慈善、随手做公益”的氛围日益浓厚。

  社区还注重深化区域共建,依托“双报到”机制,通过年初发布慈善需求清单,吸引共建单位认领捐助。3年来,累计募集单位爱心资金10余万元。同时,借力辖区内的五龙潭金融产业园,成功动员企业职工捐款1.5万余元,实现了区域资源与慈善需求的有效对接。

  更值得一提的是,社区连续3年联合济南慧爱残疾人服务中心举办全国助残日及世界孤独症日系列活动,既服务了特殊群体,也拓宽了慈善资金来源。社区设计的“朝小阳”IP形象被融入文创产品,通过志愿者义卖和直播间展示书画作品,将慈善融入文化消费,使捐赠行为变得生动有趣。

  精准实施项目

  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家园”

  募集资金是手段,用好资金、满足居民需求才是慈善工作的落脚点。朝阳街社区坚持将慈善资源精准投放到群众最急需的地方,通过一个个“幸福家园”项目,让居民切身感受到慈善带来的变化。

  曾经,社区内一处小广场因地面凹陷让居民生活不便。通过慈善基金筹集资金,这块废弃场地被成功改造为“睦邻院”,并增设了公共晾晒区。如今,这里时常能看到老人们下棋聊天、孩子们嬉戏玩耍,欢声笑语取代了以往的沉寂。

  针对开放式楼院照明不足的问题,社区启动“网格吹哨 部门报到”机制,获得“双报到”单位支持,安装了16盏太阳能路灯和2个垃圾分类亭。此外,充电桩安装、井盖更换、车棚改造等30余项民生“微实事”也借助慈善力量得以办理,居民回家的路更亮了,心也更暖了。

  更让人暖心的是“暖心驿站”的改造。2024年,社区将锦屏街5号的杂物间改造为“邻聚力共享家”;2025年,又将筐市街7号院外的废弃平房改造为集“户外劳动者驿站”“游客小憩点”“网格服务站”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这个转变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更成为附近居民文娱活动的新场所。

  拓展服务网络

  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朝阳街社区的实践是天桥区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在天桥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慈善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持续擦亮“善行天桥”慈善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

  天桥区慈善募捐持续“扩面增量”。累计募集款物价值1688.46万元,其中社区慈善基金发展尤为迅速,总量达170个,覆盖85%的社区(村),累计募集资金791万元,位居全市前列;网络募捐成果斐然,募集资金1070.08万元。这为全区慈善事业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慈善项目力求“提质增效”。天桥区扎实推进“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累计募集资金超1800万元,发布慈善公益项目187个,内容涵盖公共服务、养老助老、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天桥区获评首批“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全国联动示范区,相关工作得到中华慈善总会肯定。

  慈善服务与救助“精准有力”。天桥区积极探索“慈善+基金”“慈善+志愿”等新模式,210支慈善志愿者队伍年开展活动2200余次。朝阳街社区的“星火”公益文旅队获人民网点赞,堤口路街道“暖心家园”项目获评国家级示范点。同时,聚焦“五助”领域,累计支出救助款412万元,惠及群众9100余人次,成为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

  展望未来,天桥区慈善事业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把握正确方向,不断拓宽募捐渠道,规范基金管理,精准实施项目,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千亿级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贡献更多慈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