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9-26 09:15:57

人物速写:过去的二十年,孟秀清可以说一直在跟小米打交道。她眼光独到,以“先人后己”的承诺赢得村民信任,带动了乡村小米产业的发展。她统一标准、严把质量,使合作社从小作坊一步步发展为年销80万斤的品牌。二十年来,她对小米产业有着深厚情感和执着坚守,是乡亲们心中可靠的产业带头人。

在章丘区曹范街道,提起孟秀清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说:“我认得她,就是那个卖小米的姑娘。”
又到了小米丰收的时节,记者来到了曹范街道孟张村。村民们正忙着将新收割、晾晒好的谷子运到合作社,听闻今年又是个好行市,围坐在一起的老人们喜上眉梢。接待他们的,正是大家口中的那个“小米姑娘”。

岁月流转,当年的年轻姑娘如今已步入中年,眼角也多了几条细纹,但干起活儿来的劲头和直爽实在的性格,依然与二十年前一样。
返乡卖米
孟秀清就出生在孟张村,毕业后她曾在外地从事财务工作,是妥妥的职业白领。2005年,看到家乡的三王峪景区吸引了不少游客,26岁的她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不仅头脑活络,孟秀清行动也快,当年她就在通往景区的必经之路上开了一家商店,专卖村里的小米。

“我们村祖祖辈辈种这个叫‘阴天旱’的小米,但凡吃过的,都说好!”果不其然,2005年的国庆假期期间,孟秀清的小店就卖出了一万多斤小米。在当时,可以说轰动了整个村子。
2006年,嗅到商机的村民纷纷效仿,这条路上一下子开了二十多家小米店。可因质量参差不齐,村里的小米屡遭退货。孟秀清走访发现,原因在于各家小米的成熟度、干湿度不一,有的还掺着明显的沙石杂质。
“好不容易打出的招牌,不能这样砸了。”那时的孟秀清,心里想的不是与人竞争,而是抱团发展,同时她也意识到统一小米质量标准的重要性。

当时村里的老支书孟庆新很看好这个有魄力的姑娘,他对孟秀清说:“现在国家政策鼓励农民成立合作社,你带头试试!”于是,他们开始走访入户,动员大家加入合作社,扩大小米种植规模,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你让我们多种,那你能保证都卖得出去?”面对乡亲们的质疑,孟秀清说:“大娘大爷,你们放心,先卖完你们的,再卖俺家的。”正是基于这份信任,2007年,孟张村成立了章丘区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峪满香农产品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

抱团共富
有了合作社的引领,村里的小米统一收购,集中筛选、加工,保证了小米出品的稳定。随着小米市场价的水涨船高,周边越来越多农户主动要求入社,社员从当初的五户扩展到几十户、上百户。
“2008年,我们接到了一个大订单,单这一家企业就要了一万多斤。”也正是这个大订单让孟秀清意识到,村里现有磨坊的生产力已经远远不够。“必须上新设备!”他们新建加工厂、采购新设备,到了2012年,合作社年销量已经超过了十万斤。
销量突飞猛进,显而易见的变化是:闲置了多年的荒地有人去开垦了,很多年轻人也回来种地了。村里的孟大爷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亩地种小麦的话,一年能挣100元,但是种小米的话,就能挣2000多元。”隔壁卢张村的卢大爷,和儿子足足种了60亩小米。
“种这么多能卖出去吗?”
“不愁卖,合作社给俺兜底呢!”

倘若你亲眼看到孟秀清的工作日常,就一定能理解社员们这份“不愁卖”的自信。每到收获季,孟秀清一天到晚手机响个不停,她一一与客户确定着货品数量,忙得一天到晚喝不上一口水;每每遇到新客户,她一遍遍地推销着:“你看看我们这小米,颜色深黄,胚芽完整,粒粒饱满!”客户被好产品吸引的同时,也被她直爽实在的性格所打动。
满村米香
如今,合作社的小米每斤卖到了12元,尽管价格高,但依然供不应求,极具市场竞争力。不仅卖小米,这几年合作社也捎带着卖起了绿豆、核桃、蜂蜜等农产品,以及铁锅、黑陶、大葱等章丘地标性好物。孟秀清依然执着于她高标准的选品标准。“小米始终坚持有机种植,不使用化学肥料;蜂蜜一定要选这种封盖蜜,因为只有足够成熟的蜜才是好蜜;面条我们只用石磨面粉做,不加任何添加剂……”

2019年,在曹范街道办事处的帮助下,合作社的加工厂在原址上拆除重建,并更换了更先进的设备。“就拿这台碾米机来说,能从原来的每小时500斤提高到4000斤!”从那时起,无论是社员数量、种植面积还是产量、销量,每年都节节攀升,这种变化社员们看在眼里,甜在心里。

“给我的感觉,最大的变化就是村民对质量、对品牌的维护意识更强了。大家都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口碑,都发自内心的想要保护它。”孟秀清说,就目前来看,合作社在全国的代理商已经达到近200家,小米的年销量已达80万斤。

厂房轰鸣,满村米香,又到了国庆假期,孟秀清进入了紧张的备货阶段。相比二十年前那个不顾家人反对、勇敢创业的年轻姑娘,孟秀清脸庞上已然多了一抹风霜,但在父老乡亲眼中,她依然是那个对小米产业有着深厚情感,执着坚守的“小米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