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9-29 07:34:53
编者按 城市管理,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文明接力。“为人民管好城市”始终是商河县城管局不变的初心。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既需要高瞻远瞩的“领头雁”把握方向,更离不开奋勇向前的“坚守者”。他们平凡却自带光芒、普通却有担当,如同点点“萤火”,虽不耀眼,汇聚起来便成了照亮城市管理前行之路的璀璨星河。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个坚守在城市管理一线、默默奋进的城管人。
心中装着群众,脚下便有力量。商河县城管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局上下同心、步调一致,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实现了从“城市管理者”到“城市服务者”的深层转变。在晨光熹微的早市里,在烈日炙烤的街道上,在万家灯火的夜色中,处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翻开他们的工作日志,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写满了与城市共成长的温暖故事。商河县城管局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直属中队中队长孙勇,正是这场城市治理变革中的生动缩影。
破题:直面城市治理难题
流动商贩治理一直是城市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尽管秉持“疏堵结合”的工作原则,但占道经营现象仍屡禁不止,成为困扰城市品质提升的顽疾。商河城管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唯有真正站在群众立场,设身处地为菜农、果农解决实际困难,才能找到破解之策。
作为县城区直属中队的中队长,孙勇带领队员创新工作方法,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他们连续数月开展“行走城管”行动,一边规范市容秩序,一边走访调研,为了能更好地让了解流动经营者的真实情况,他用“拉家常”的方式与流动经营者促膝长谈。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摊主们的家庭情况、经营困难和实际需求。
解题:用脚步丈量民情
经过大量调研,这些“老面孔”摊贩中,部分流动经营者已持续流动经营2至3年,年纪较大,多数是周边乡镇的生活拮据的农户。他们销售的果蔬都是自家种植,便民市场的固定摊位不仅有租金,还限制了他们“早出早归”的务农习惯。一位老农的话令人动容:“不是我们想占道,进市场卖菜,扣掉摊位费就剩不下几个钱了。”
掌握这些第一手资料后,针对这一民生痛点,经局党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决定,在商西路与文昌街交会处——这一市容管理与民生矛盾长期存在的区域,试点创新设立“晨曦摊区”。孙勇正是这个摊区的负责人。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寄托着他让流动经营者不再四处奔波、东躲西藏的美好愿景。在这里,他为精准筛选出的自产自销、家庭困难的经营者提供服务,让菜农、果农们实现了免费经营。
细节:创新服务显担当
新便民市场成立后,为了规范摊区秩序,孙勇每天早晨6点都会准时到摊区转上两圈,查看果农菜农们是否有序经营。在他的推动下,商河城管创新推行“商户自治联盟+城管服务引导”模式,摊主们自觉遵守公约,互助监督,保持摊位整洁、禁用高音喇叭,收摊后主动清理区域,形成了良好的自治生态。对于初期需要提醒的规矩,执法队员会耐心引导,助力秩序统一。孙勇每天对摊位进行巡查,对遵守自治公约、规范经营的摊主给予表扬,对违反公约的进行谈话并要求整改。随着机制逐步完善,菜农果农们渐渐形成了“自己摊区自己管”的主人翁意识。
为了更好地了解菜农果农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他推出“一摊一档”精细化管理制度,向经营者免费发放摊位证,为每位经营者建立专属档案,详细记录经营类别、联系方式、经营时段等信息。为了让年纪较大的经营者放下顾虑、畅所欲言,执法队员常与他们围坐在一起,围绕规范经营、时段安排、摊位划分、卫生管理等议题展开讨论。对于经营者提出的意见建议,城管队员认真倾听记录,结合实际情况优化管理措施,实现了从“单向管理”到“双向共治”的转变。摊区里配备的饮水机、为方便群众放心购买设置的“公平秤”,以及孙勇帮困难商户推销滞销黄瓜的身影,都是这份用心的生动注脚。正如一名菜农所说,他每天都去“晨曦摊区”转几圈,看到谁生意不好,比谁都着急。
成效:共建共治谱新篇
从“管理”到“治理”,从“执法”到“服务”,孙勇用“绣花功夫”织就城市温度。正如他在工作笔记中写道:“城市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尊严与温暖。”这或许正是“晨曦摊区”带给我们的最美启示——当管理者以心换心,城市就会绽放最动人的光芒。
如今的“晨曦摊区”成为商河街头一道亮丽风景线。摊主们自觉遵守“四不”公约:不越线经营、不乱扔垃圾、不用高音喇叭、不影响交通。摊主老李笑着说:“现在有了固定点,不用东躲西藏,生意更好了,心里也踏实。”
城市管理的文明接力,从来不是孤军奋战。正是有了无数像孙勇这样的“坚守者”,以初心为笔、以担当为墨,在街头巷尾的日常里书写为民情怀,才让“为人民管好城市”的誓言落地生根。他们是萤火,却以万千微光点亮城市文明的航程;他们是基石,用点滴坚守筑牢城市治理的根基。这场接力仍在继续,这份初心永不褪色——在商河的每一条街巷、每一个清晨与黄昏,城管人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温情传递担当,让城市的温度在细水长流的坚守中,愈发醇厚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