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换脸乱象有了“紧箍咒”!今年9月起强制加“电子水印”——守护每张脸的尊严

舜网-济南日报

2025-10-10 10:20:18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AI换脸在影视创作、虚拟直播等领域给生活添了不少便利,但“换脸”变“骗脸”的事儿也越来越多——有人用它伪造身份骗钱,有人用它恶搞他人肖像,不仅坑了老百姓的钱包,还踩了法律红线。2025年9月起,我国正式实施AI生成内容强制“电子水印”新规,给AI换脸套上“紧箍咒”。而此前济南发生的“7秒视频骗走30万元”案,更给大家敲了警钟:技术再方便,也不能越过法律和道德的边界。近日,记者专访了山东隆湶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富民,从法律怎么管、案例怎么看、骗局怎么防三个方面,跟大家聊聊AI换脸那些事儿。

  这两条“红线”碰不得!

  如今AI换脸能做得跟真的一样,光靠“出事再算账”可不够。“2025年9月实施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就是专门治AI换脸乱象的,相当于给这类内容装了‘身份证’,从源头防风险。”李富民解释得很实在,“以后不管是AI换脸视频还是图片,都得有‘双重标识’——视频角落得明明白白标注‘AI生成’,文件中还得藏着‘隐形水印’,记着服务商是谁、有唯一编号。这样大家一眼能辨真假,万一出了事,也能顺着‘水印’查源头。而且不光是做AI的公司要打标,平台也得盯着审核,咱普通用户发AI换脸内容,也得主动说清楚,谁都不能偷懒。”

  怎么算合法、怎么算违法?李富民从民事和刑事两个角度,给大家划了清晰的线:

  “首先得明确,‘换脸’不是闹着玩的,用别人的脸必须经过同意,不然就是侵权。”在民事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早就把话说透了:每个人的肖像权都是受保护的,想用、想公开,都得听本人的。哪怕不赚钱,把别人的脸P进恶搞视频、假新闻里,或者用在虚假广告上,都是侵权;要是把人脸和低俗内容、负面事件绑在一起,让人家名声受影响,那还得算侵犯名誉权。“真遇到这种事,大家别慌,把侵权的视频、截图、传播记录存好,有权要求对方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李富民表示,最近涉及AI换脸的纠纷越来越多,虽然技术隐蔽,但法律边界很清楚,留存好证据,维权就有底气。

  “更要注意的是,要是用AI换脸干坏事,那可是要坐牢的!”在刑事层面,李富民把话说得很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最常见的就是诈骗罪:比如伪造亲戚、老板、警察的脸,靠视频骗信任,再哄着转账,电信诈骗只要骗了3000元以上,就够得上刑事立案,轻的判几年,骗得多了判得更重;还有人帮着骗子做事——比如开发换脸软件、帮骗子推广、管诈骗资金,这就犯了帮信罪,同样面临刑事惩罚;要是用AI换脸做低俗内容传播,还可能触犯传播淫秽物品罪,一个都跑不了。

  拆解4大“换脸套路”

  “本来以为视频通话能确认身份,没想到7秒钟就被骗走30万元,现在想起来还后怕。”济南市民冯先生的遭遇,是AI换脸诈骗里“熟人求助”的典型。李富民分析:“要是这案子发生在2025年新规实施后,骗子根本没那么容易得手,整个诈骗链条从开头就能断了。”

  李富民介绍,在制作环节,要是骗子用的是正规AI工具,按规定必须加“隐形水印”,警方一查就能找到工具提供商;要是用的是非法工具,那制作工具本身就违法,能提前把风险掐灭。在传播环节,社交平台收到这种视频,要是没查到水印,还检测出是合成的,必须加“疑似 AI生成”的提示——冯先生当初看到视频时,旁边要是有这个提示,肯定会多留个心眼。在追责环节,案发后不用费劲查技术来源,提取“隐形水印”就能锁定责任人,追钱、抓骗子都能快不少。

  其实不止冯先生遇到的这种,现在AI换脸诈骗主要就这4种套路,都专挑大家的“信任点”下手:

  熟人急求助:伪造亲戚、同事的脸,发段视频说“住院要缴费”“账号冻了帮转账”,趁你慌神的时候骗钱;

  权威来施压:装成警察、税务员、公司老板,说“你涉嫌违法”“账户有风险”,逼你把钱转到“安全账户”,或者要银行卡、验证码;

  情感设陷阱:捏个高颜值的脸跟单身人士处对象,处熟了就说“投资亏了”“家人病了”,哄着掏钱;

  交易玩猫腻:在网上卖车、租房时,伪造卖家或中介的脸视频沟通,说“低价急售要交定金”,收了钱就拉黑。

  4招拆穿AI换脸“障眼法”

  虽说AI换脸像“魔术”,但只要多留个心眼,破绽其实不难找。李富民给大家支了4个实用招:

  看细节:找“不自然”的地方。AI换脸再像,也有露马脚的时候——比如人脸的光和背景光不搭,脸旁边有模糊的“重影”,表情僵僵的、眨眼次数少,或者说话时嘴型和声音对不上。只要发现这些情况,先打个问号。

  核身份:多问一句“私密话”。要是有人视频找你借钱、要信息,别光看脸就信。最好用原来的手机号回拨过去(别接对方打过来的电话),或者问句只有你们俩知道的话,比如“上次一起吃的那家把子肉店叫啥名”“你上次说要修的家电修好了吗”。别信“急得没时间核实”这种话,真着急的人,肯定愿意等你确认。

  守底线:转账前“踩刹车”。不管对方说得多急、脸多真,只要提“转账”“给验证码”“输银行卡号”,就记住三句话:陌生链接别点,陌生账户别转,验证码打死不说。要是听到“安全账户”“资金核查”,直接认定是诈骗,赶紧打110或12345核实。

  用工具:靠“技术”帮把关。遇到可疑的图片、视频,能找些有AI检测功能的工具帮着看(比如一些浏览器插件、图片分析软件);2025年新规实施后,收到重要文件可以查查元数据,看看有没有“隐形水印”,确认不是AI生成的,心里更踏实。

  AI换脸本是服务生活的“利器”,绝非侵权诈骗的“暗器”。从济南“7秒骗30万元”敲警钟,到2025年AI内容强制标识新规筑防线,既是法律对技术滥用的“亮剑”,更是对市民权益的守护。技术向前,规则与意识须同步。企业守合规、平台严审核、市民明边界、会识骗,多方合力才能让AI换脸走在造福生活的正道上,既释创新活力,又守公平温度,让智能时代每一张“脸”都被尊重、每一份权益都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