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烘干仓24小时运转,履带机抢进地头:直击济南“抢秋”第一线

济南报业全媒体

2025-10-10 14:06:49

  10月的齐鲁大地,连日秋雨把黄河岸边的玉米田裹成了深绿色的"海绵"。今天上午,在章丘区黄河粮食烘干仓储基地的大门口,一辆辆满载湿玉米的卡车排起长队,车厢里的玉米粒沾着泥水,有的还挂着未干的雨珠——这是今年秋粮抢收的独特场景。

烘干仓24小时运转,履带机抢进地头:直击济南“抢秋”第一线

  "今年雨水大,进来的玉米粒水分普遍在40%以上,必须烘干到14.5%的安全水分线以下才能入仓。"山东鲁供丰农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汝武指着身后6座巨型储粮仓和一座大型烘干塔说,"这台日烘干1200吨的负压式低温烘干塔,已经24小时转了整整一周,停一分钟就可能多一吨粮发霉。"

  这场与秋雨的"赛跑"早已打响。10月以来,全市普遍出现降水,大部分农田土壤相对湿度超过90%——黏稠的泥土像"胶水"一样,把传统轮式玉米收割机的轮胎牢牢吸在田里。莱芜区口镇街道申陈村党支部书记、村级供销社负责人申立波对此感受很深:"往年这个时候,大型轮式机一天能收2000亩,现在设备根本下不了地,一进地就陷车,轮子转得越快,陷得越深。"

  关键时刻,履带式玉米收割机成了"泥地里的特种兵"。履带式玉米收割机的履带与地面接触面积是轮式机的3倍,单位压力小,能像"脚板"一样稳稳"踩"在泥泞里,一次性完成收割、摘穗、脱粒、运输等工作。“现在我们村2台履带式玉米收割机和1台履带式青储机正全力作业,全村已经收完一千多亩。”申立波说。

  “抢”字当头,全力以赴。连日来,济南市供销社共调度122台收获机械、13台履带式收割机生产作业。"履带机一天最多收50亩,比轮式慢太多,但能下地就比人力强。"虽然成本也跟着涨了——履带机成本比轮式机一亩高20多元,再加上履带机不能实现秸秆还田,后期还需要增加还田成本,算下来每亩成本多50元以上。"山东鲁供丰农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汝武算着账。

烘干仓24小时运转,履带机抢进地头:直击济南“抢秋”第一线

  "前天雨停了一会,我们组织履带式机到莱芜区方下街道下田抢收,一上午收了300亩,农户穿着雨衣站在田埂上看,眼泪都下来了。"赵汝武说。

  抢收是"第一道关",烘干是"第二道坎"。刚从田里收上来的湿玉米,像"带水的海绵",24小时内就会发热、发霉——这是秋粮损失的"最大隐患"。"以前大晴天摊三天就能干,现在连个晒粮的地方都没有,院子里、马路上全是水,只能靠烘干设备‘救急’。"

烘干仓24小时运转,履带机抢进地头:直击济南“抢秋”第一线

  为了让"湿粮有处去",济南市早早就画出了"三秋"粮食烘干服务点图,动态更新全市粮食烘干服务点信息。在章丘区高官寨供销社的烘干车间,副主任刘卫盯着烘干机的温度表:"玉米水分40个点,要烘10个小时才能到14个点,温度也得控制好。"他算了笔账:每烘干1公斤玉米成本0.16-0.22元,加上人工和粮食堆积损耗,3台烘干塔每天要亏数万元,但"不能停"——车间外,还有10辆卡车等着送粮。刘卫说,“基层社就是‘最后一公里’的桥,农户有难处,我们得接住。”

  在历城区唐王街道,供销社农技人员蹲在田里教农户"离地储存":"把玉米棒装在铁网笼里,离地面30厘米,通风好,不容易发霉;要是没网笼,就用砖垫起来,别直接堆在地上。"在济阳,农技人员指导农户:离成熟尚有时间的地块,不宜抢早收获,以免增加霉变风险和烘干成本。

  在章丘的鲁供丰农基地,赵汝武的手机还在响——是周边农户问“今天能烘多少粮”。“秋粮是全年的‘压舱石’,我们多熬一夜,农户的收成就多保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