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10-17 09:08:26
在遗产继承案件中,法定继承纠纷是极为常见的类型。这类案件往往因为继承人众多、利益复杂、家庭矛盾突出而审理难度较大。当同一顺位继承人因遗产继承产生纠纷时,遗产一定平均分配吗?槐荫区人民法院法官通过一起继承纠纷,深入解读法定继承中的分配规则。
遗产分割引纠纷
老人与孙、媳对簿公堂
2001年郑风(化名)的父亲去世,2022年12月,郑风因病去世。郑风的母亲梁清(化名),妻子齐芳(化名)和儿子小郑因遗产分割发生了争议。
案涉遗产是一套坐落在某小区的房屋,房子登记在郑风名下,是他和齐芳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房屋,价值131万余元。小郑和齐芳都是残疾人,生活困难;梁清已经90多岁,身体也不好,收入有限。协商无果,小郑和齐芳把梁清起诉至槐荫区法院。无遗嘱适用法定继承法院倾斜保护困难群体
这起案件中,郑风去世的时候,没有留下遗嘱。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为法定继承纠纷。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郑风生前未立遗嘱,也没有订立遗赠扶养协议,因此本案适用的是法定继承。
槐荫区法院立案庭副庭长马婉莹介绍,法定继承,指的是在没有有效遗嘱,或者遗嘱没有处分全部遗产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继承条件、继承份额和分配原则的一种继承方式。这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占比很高,尤其因为涉及人数多、矛盾深、事实复杂,常常成为家事纠纷的焦点。在继承顺序上,法律规定分为两类。第一顺序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则是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首先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如果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再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值得注意的是,丧偶儿媳或女婿如果对公婆、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也可以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本案中,郑风的法定继承人包括妻子齐芳、儿子小郑和母亲梁清,以上继承人应当按照法定继承分割遗产。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条的规定,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份额一般均等。但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应当予以照顾。
本案中,小郑和齐芳均系残疾人,且小郑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母子二人经济困难。老人梁清已经90多岁,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且本人收入低,生活困难。但是梁清虽高龄,其尚有其他子女可赡养。因此,法院确定小郑35%、齐芳35%、梁清30%的继承份额。
案涉房屋总价为131万余元,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其中一半归齐芳,另一半为郑风遗产。小郑和齐芳主张案涉房屋归二人共同所有,二人共同给予梁清相应的货币补偿,梁清对此予以认可。
最终,结合双方意见,法院判定房屋归小郑和齐芳共同所有,双方向梁清支付约19万元补偿款。
法定继承≠平均分配特
殊情形可多分或少分
在家庭财产传承中,遗产继承的法律规范既是保障权益的基石,也是避免纠纷的关键。通过合理规划遗嘱、遵循法律规定,就能实现有序传承,减少矛盾。
目前我国法律规定的遗产继承主要有四种形式。第一是法定继承。如果没有遗嘱,财产就按法律规定,由配偶、子女、父母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如果没有第一顺序,则轮到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第二是遗嘱继承。遗嘱人可以通过自书、代书、打印、录音录像、口头或公证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但必须符合法律形式。
第三是遗赠。财产可以通过遗嘱留给法定继承人之外的人。
第四是遗赠扶养协议。这是一种合同安排,由扶养人承担照料义务,作为回报,在遗嘱人去世后继承约定财产。
如遇继承人提前去世,在实践中将涉及两种情况:第一,代位继承。如果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那么由该子女的直系晚辈血亲来代位继承。第二,转继承。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继承人也去世了,那么他的份额就转由其继承人来继承。
马婉莹介绍,遗产分配时,同一顺序的继承人一般情况下遵循“均等原则”。也就是说,同一顺序的继承人,原则上平均分配遗产。但也有特殊情形:对生活困难且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要适当多分;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长期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可以多分;有扶养能力却未尽义务的继承人,则应少分,甚至不分。
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如高龄、患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可以主张多分遗产,法院在判决时通常会优先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未成年人的继承份额由监护人代管,监护人不得为未成年人做出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但如果胎儿娩出时是死体的话,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法官支招
订立有效遗嘱避免继承纠纷
马婉莹建议,订立遗嘱时,首先要提前规划。家庭关系变化时,如结婚、离婚、生子,要及时更新遗嘱。对于股权、境外资产等复杂财产,最好通过公证遗嘱或律师见证来明确分配。第二,要注意风险防控。遗嘱内容要清晰,不要出现模糊表述。录音录像遗嘱要全程连续录制,并保存健康证明或精神状态评估,以防效力争议。一旦发生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调解或诉讼来解决。继承诉讼的时效一般为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日起3年,但超过20年就不再受法律保护。涉及遗嘱真伪的,还可能需要司法鉴定。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