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济水之南新满目 大河万里入胸怀

大众日报

2025-10-21 07:52:49

  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古老而常新的泉城济南,走过了非凡的五年。

  “十四五”是济南圆梦的五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实施,让济南深度参与国家战略,获得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获批设立,让济南一步实现了“北跨”梦想,得以拥河发展,打开了潜力无限的全新空间。

  这五年,是济南转型蓄力的五年。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济南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传统优势产业质效提升的同时,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量子等未来产业乘势起飞。

  这五年,是济南成长变靓的五年。城变美了,空气好了,公园多了,泉水入户了,地铁通达了,托幼上学养老变优了,泉城更加宜居宜业,形成了“近悦远来”的态势。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历史交汇点上,奋斗在“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征程中的济南,也正向着高标准建设“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目标阔步向前。

济水之南新满目 大河万里入胸怀

  万亿之上再迈进,黄河北岸起新城

  金秋时节,天朗气清,在黄河北岸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以下简称“起步区”),比亚迪济南基地近6000亩的巨大厂区气势恢宏,一辆辆新车下线开出。获批4年,起步区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泛航空、新材料等3条产业链,在一片原野村镇上,崛起了千亿级产业。

  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山东是“龙头”。作为黄河流经的最后一座省会城市、沿黄九省(区)4座万亿大城之一,被定位为“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的济南,要责无旁贷强“龙头”、展担当!

  担大任,首先要强实力。“十四五”期间,济南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4年GDP达到1.35万亿元,全国排名第18位,比首破万亿的2020年上了3个千亿台阶、前移了1位。2024年,济南规上工业企业营收首次突破万亿元;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贷款余额首次双双突破3万亿元,比2020年各多出约1万亿元。

  城市格局豁然打开。起步区规划面积798平方公里,定位为城市副中心。如今,起步区的辐射效应已显现:紧邻的济阳区,提出“起步区建链、济阳区延链”,围绕比亚迪融链补链固链,引进东风李尔等新能源汽车配套项目20个。

济水之南新满目 大河万里入胸怀

  中心城区核心功能不断塑强。中央商务区领峰崛起,入驻金融总部及相关配套服务企业1万余家,其中省级金融机构50余家、各类世界500强企业项目36个、中央及省市属各类区域总部企业236家,获评“中国商务区综合竞争力20强”。国际医学中心片区开工项目60多个、总开工面积860多万平方米,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质子中心、树兰(济南)医院等众多医教研机构勾勒出一座医学新城。110平方公里的高新东区承载着济南高新区“三次创业”的梦想,以此为主战场,济南高新区“要用十年再造一个新高新”。

  枢纽地位不断增强。“十四五”期间,济南235个重点交通项目预计完成投资3725.5亿元,是“十三五”的1.44倍,交通投资考核连续3年居全省首位。“米字形”高铁网、济南都市圈“二环一联十六射”高速公路网主骨架基本形成,高铁运营里程、高速通车里程分别达到446公里、899公里,每天约660趟高铁通往全国366个城市。中欧班列连续2年开行超1000列,开行量连续5年省内第一,通达23个国家48个城市。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明年建成,投用后年可运送旅客5500万人次、货邮52万吨,辐射周边10多个城市、7000万人口。

  2024年,断航26年的小清河实现复航,济南再次通江达海。“公铁空水”四种运输方式紧凑布局在一起。济南突出“四港三区”交通枢纽核心功能,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关键节点、北方商贸物流中心核心区、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承载区,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新的战略支点。

济水之南新满目 大河万里入胸怀

  愿将此身化为桥,东西联动共发展。近年来,济南积极与沿黄兄弟城市合作,在济南启动了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黄河流域产教联盟等组织,实现了公积金等事项沿黄九省(区)通办,举办沿黄九省(区)区域性青年人才招聘会等,迎着大河展开了怀抱。

  创新活力充沛,工业质效提升

  近年来,济南工业亮相了众多“新势力”:天岳先进跻身全球碳化硅衬底制造商前三,恒元半导体与山东大学、济南大学合作自主研制出12英寸光学级铌酸锂晶体,优宝特的人形机器人“行者泰山”即将走上AI警员等岗位,国耀量子研发的二氧化碳光量子雷达能捕捉6公里内的污染物并实现溯源,舜丰生物的基因编辑核心技术出口欧美……

  老企业也在焕发新生机。中国重汽每年推出多款新品,今年上半年继续销冠我国重卡市场;浪潮建成投产国内首个人工智能模型工厂;济钢从传统钢铁企业转型为济南市空天信息产业链“链主”;二机床推出自主研制的大型五轴加工中心、大型智能柔性生产线批量进入国家重点行业领域;齐鲁制药两年间上市2款1类创新药。

  近年来,济南全市深入实施“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工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围绕13条标志性产业链和34条重点产业链,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前瞻布局“6+6”未来产业,抢占新赛道。2022至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连续3年跨越3个千亿元台阶,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营收年均增长6.7%、利润年均增长6.8%,均高于国家和省增速。

济水之南新满目 大河万里入胸怀

  量质提升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优化。2022—2024年,全市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9.2%、高于全省5.9个百分点,较2022年提高2.8个百分点。2024年,济南产值规模前6位的制造业优化为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2022年时排在第1、第4、第5位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排名全部后移。

  济南工业的实数融合水平持续提高,也更加绿色低碳了。2022—2024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3.5%、增速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2024年济南在软件名城评估中位列全国第7位,数字生态总指数位列全国第8位;全市共有人工智能企业430家、重点大模型企业58家、产业大脑10个。2022—2024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同比分别下降6.6%、5.4%、5.8%,PM2.5浓度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支撑工业转型升级的,是科创能力的持续增强。2024年,济南高新技术企业达7188家,较2020年数量翻倍;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9165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比2020年翻倍,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6年保持全省首位。引入国家战略力量,平台建设多点突破,目前拥有省级技术创新中心31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11家,省级院士工作站46家、累计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72家;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20家、省实验室3家,省重点实验室126家,均居全省第1位。

  用科创金融精准扶持创新主体,是济南激发创新活力的一个心法。2021年,济南获批建设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立“六专四价”工作体系,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至今年6月底,济南科创企业贷款余额由2021年末的1098.4亿元增加至3039.78亿元;科创企业获贷率42%,较2021年提高3.7个百分点。

济水之南新满目 大河万里入胸怀

  泉城更美,生活更暖

  10月13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发布我国首份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济南在36个样本城市中排名第5。报告称济南“民生领域扎实”特征明显,在优质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表现突出。

  困难谁都会遇到,温暖就在身边。“十四五”期间,济南建成社区就业服务站点5456个,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七大行动、农民工服务保障提升九大行动,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每年都在17万以上。

  教育更加优质。“十四五”期间,济南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16所,新增学位23万余个,数量领跑全省。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部纳入基础教育集团和教研共同体,平阴县等5个区县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

  医疗更加普惠。全市现有社区医院71家,村卫生室3379个,村卫生室服务点990个,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完成全覆盖。建成6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医疗服务机制更加完善。

  养老更加从容。目前全市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4142处,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80%以上。市、区县均有已建成或在建的养老服务中心,农村幸福院行政村覆盖率近60%。长期护理保险覆盖医保全部参保人群。

  居住更加舒适。近年来,济南累计启动城市更新项目102个,完成投资950亿元;启动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57个,开工安置房11.33万套;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44个项目、3040万平方米,惠及居民37万户。

  济南这几年,天蓝了、水清了,公园多了,路好走了。2024年,济南市PM2.5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达到历史最优,PM10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小清河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Ⅲ类水平。截至2024年底,全市建成500平方米以上公园1281个,各类绿道1376公里,开放绿地209处。今年年底,轨道交通4号线、6号线东段、8号线和高新东区云巴将集中开通。

济水之南新满目 大河万里入胸怀

  市民文化生活更丰富了。去“泉城书房”读书、到市民夜校充电,跟着“一年四季·泉在济南”看节目、观展演,正在成为泉城时尚。志愿精神在济南发扬光大,185万名注册志愿者、2万余支志愿服务队伍活跃在城乡各个角落。

  一座向新、变美、温暖的城,呈现出“近悦远来”的态势。2020—2024年,济南常住人口增加27万人,每年新增人才10万人以上,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287.5万人。济南连续3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入选“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五年的起点,我们相信,昂首奋进的济南,必将不断开创“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新局面,在建设黄河流域重要中心城市的进程中,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为全国发展大局贡献更大力量。(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