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10-21 10:06:56
在西安古城墙下的《科目三》旋律中,身着龙袍的“唐太宗”随乐起舞,游客们才惊觉这位互动表演者是《隋唐英雄传》里的郑国霖;杭州宋城的烈日下,79岁的罗家英披起袈裟重现“唐僧”,一句经典台词便唤醒全场记忆。近日,不少老艺人扎堆景区“再就业”的景象,打破了大众对明星职业路径的固有认知,在争议与喝彩中,勾勒出时代转型中艺术与生存的生动图景。
老艺人的转身,本质是对行业变局的清醒回应。影视行业迭代加速,长剧市场萎缩与流量导向的双重挤压,让许多资深演员陷入“无戏可拍”的困境。当聚光灯渐暗,他们没有困守“明星光环”自怨自艾,而是主动走进景区——寇振海化身“陆振华”在舞厅门口切换威严与热舞,马景涛一月辗转三地演绎“张无忌”与“财神”,用汗水换收入,以表演续热情。这种突围无关“落魄”,恰是职业演员的务实与坚韧,正如官媒所言:“劳动尊严从不因舞台大小而打折扣。”
这场转型更意外激活了文旅融合的新可能。在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当下,景区早已告别静态陈列的旧模式,亟需“活的IP”构建情感连接。老艺人携带的经典角色,正是天然的文化桥梁。李国麟以“鸠摩智”形象与游客机智互动,温兆伦重现《我本善良》的经典造型,让游客从“走马观花”升级为“走进故事”的沉浸体验。这种“经典角色+实景互动”的模式形成三方共赢:艺人获得舞台,景区收获流量,游客买到情怀。当郑国霖用“朕的摩托赛千里马”的俏皮话解读历史,当罗家英的袈裟连接起《大话西游》与宋城实景,文化传播便在笑声中自然发生。更值得关注的是,老艺人多年积累的表演经验,还在无形中为景区文化建设“提质”——他们会根据景区历史背景调整台词语气,会结合游客年龄层设计互动环节,比如面对孩童时放缓语速、增加肢体动作,面对中老年游客时多提及经典角色背后的故事,这种“因地制宜”的专业打磨,让景区的文化表达更具温度与感染力,远超简单的商业引流。
舆论场的分歧更值得深思。有人以“掉价”“过气”消解这份努力,却忽视了表演艺术的本质——无论在摄影棚还是景区广场,核心都是用专业传递情感。马景涛高温下指导群演台词、晕倒后仍坚持合影,郑国霖为贴合角色补习脱口秀,这份敬业远胜流量明星的“数字生命”表演。更重要的是,老艺人的选择撕开了“职业高低论”的面纱:当62岁的江华在景区享受与观众的直接反馈,当林俊贤发文“下一站想朕去哪里打工”,他们证明真正的体面不在舞台规格,而在对职业的敬畏与热爱。
这种态度也为年轻从业者提供了重要启示:在“流量至上”的行业环境中,不必执着于“一夜爆红”的虚幻泡沫,而是要像老艺人一样,沉淀专业能力、保持职业韧性,无论身处何种舞台,都能凭借实力站稳脚跟。当年轻演员抱怨“角色资源少”时,老艺人用行动证明,主动打破职业边界、寻找新的表演场景,或许能开辟出更广阔的职业空间。
热潮之下亦需冷思。若景区仅将老艺人当作短期引流工具,缺乏文化深耕,终将引发审美疲劳。比如部分景区简单复制“明星合影收费”模式,却未结合地域文化设计专属表演内容,导致游客新鲜感消退后难以持续吸引客流。唯有超越“情怀消费”,让经典角色与地域文化深度绑定,例如让“唐太宗”扮演者在西安古城墙讲解唐代礼仪,让“江南才子”形象的艺人在苏州园林演绎古典诗词,才能实现从“短期热度”到“长期IP”的转化。(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张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