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泉润百家书院风起千载舜城

舜网-济南日报

2025-10-21 10:17:30

泉润百家书院风起千载舜城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社区。

  银龄声乐课堂里,悠扬的歌声传递出“老有所依 老有所乐”的从容;红色课堂上,孩子们听着英雄故事目光如炬,爱国的种子悄然萌芽;青年夜校的创意工坊内,3D打印技术还原李清照纪念馆,宋韵在指尖焕发出了新生;吴家堡的稻田书院边,学子们踩着松软的泥土,在专家指导下观察稻穗,农耕文明的智慧在田间地头流转;南村街道“西望里”的暑期公益课为双职工家庭解了“带娃难”,让孩子的童年多了更多“高质量陪伴”……

  这些冒着热气、滴着露珠的瞬间,共同组成了济南文化书院建设最动人的故事。

  近年来,济南市以“五大工程”为引领,以“四个坚持”为主线,系统推进城乡文化社区与书院建设,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精准下沉、高效服务,构建起市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坚持引领性

  筑牢社区精神根基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更浸润着基层治理的根基。

  济南将文化引领作为社区建设的“灵魂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度融入社区治理,探索出“精神赋能、一社一品”的特色路径。

  在市中区舜耕街道,“文耕舜承”品牌,以文化地图引导居民探寻历史脉络,同时打造了多个功能阵地,形成了覆盖全年龄段的“15分钟文化服务圈”;在莱芜区张家洼街道,聚焦红色资源,微短剧、剧本杀等富有创意的传播载体让爱国主义教育走进千家万户。

  一方方主题鲜明的特色空间载体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市中区二七新村街道建新社区的“雷锋文化书屋”不仅是一个阅读空间,更成为汇聚志愿者、传播雷锋精神的“精神熔炉”;历城区全福街道烟厂社区文化书院通过打造红色记忆展览馆、家风文化长廊等文化场景,让文化融入社区的各个角落。

  一场场接地气的活动,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与文化建设,让“观众”变为“主角”。

  历下区东关街道历山社区借力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打造“人文栖居”的美好精神家园,将书香与服务融入邻里日常;历城区唐冶街道中新国际城西社区的舜文化宣讲,将“孝、仁、和”的文化理念带入家庭、传遍社区。

  “大舜文化”“红色文化”“睦邻文化”等十余个主题,打造了百余项兼具时代气息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为社区注入强大的精神凝聚力。随着特色品牌的落地,文化从理念逐步走向生活场景,文化传承之境日渐繁荣。

  坚持人民性

  回应群众文化期待

  济南始终将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建阵地、优服务、聚人才”三方面发力,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文化书院。

  市中区王官庄街道“诚品乐家”文化书院针对辖区内老龄人口较多的特点,深入挖掘“诚”文化中的“孝善”内核,引入了专业化心理咨询,还策划了银发金婚情、老年茶话会等特色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采用“银龄互助”新模式,鼓励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营造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和谐社区氛围。

  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秀泉社区“向阳花”幸福驿站开设的“宝妈学院”提供从专业化妆到视频剪辑等多种技能培训课程,还设立了“宝妈喘息服务站”提供儿童临时托管服务,助力宝妈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依托网格化与数字化平台,济南还打造“菜单式教学+个性化定制”服务模式,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课程体系。从“社区早教”到“青年夜校”,从“宝妈课堂”到“老年大学”,全市文化书院开设课程达15大类、180余种,年均开展活动超6万场次,线上线下覆盖居民280万人次;采用“本土挖掘+外部引入”模式,培育多元化文化队伍。90个试点社区集聚“文化能人”3500余名,组建文艺社团1280余支、志愿服务队1600余支,居民从文化服务的“受益者”转变为“提供者”和“创造者”。

  推动文化空间从“单一功能”向“综合枢纽”升级,从“被动配送”到“主动定制”的转变,从“文化受众”到“文化主人”的跃迁,以美学赋能治理、以空间重塑邻里,社区文化书院已然走上了高质量发展新路。

  坚持开放性

  凝聚共建共享合力

  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济南以“合纵连横”思路整合各级各类文化资源,打破壁垒、畅通机制,推动文化社区建设聚势赋能。

  “YEAH归人”泉民夜校依托市图书馆总馆,联动全市20余家泉城书房,形成“总校+分校+教学点”三级网络,将市级优质课程资源精准下沉至社区;槐荫区中大槐树街道裕园社区文化书院统筹“四方联盟”,打破资源配置壁垒,打造精神文化高地——山东女子学院开设蔬菜插花等特色课程、中铁一局通过“爱心结对”“爱心餐”关爱特殊群体……纵向贯通方面,市区两级建强师资库,推出项目、队伍、阵地“三张清单”,集聚名家名师、专家学者、能人达人1万余名,整合文化场所1500余处,通过“文化大串门”“十送十进”等项目,实现资源精准下沉。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历下区、市中区、长清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对共建,引入“青春力量”赋能社区文化;历下区解放路街道联合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十余家文化企业成立“历山书院”,让居民在家门口体验前沿媒体科技。横向联动方面,各级各方积极链接周边资源。

  纵横交织间,一幅资源涌动、共建共享的泉城文化治理新格局已跃然眼前。

  坚持时代性

  构建智慧文化新生态

  流动的生活方式与深植的文化根脉如何同频?个体精神需求与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共振?面对新时代的命题,济南以创新为墨,以智慧为笔,在基层文化服务的画卷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紧跟时代步伐,以多元化、智慧化、精准化为导向,为基层文化服务注入澎湃的创新活力。

  机制创新上,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入格局,通过“文化合伙人”机制,凝聚60余家单位精准对接书院项目,保障社区文化服务常态化、高品质运行。

  数字赋能上,推动省级平台“文汇邻里”与社区平台深度融合,打造直达家庭的广电社区电视平台,连通省、市、区县、街道、社区五级数字资源网络,构建“线下沉浸体验、线上便捷共享”的立体服务模式。

  模式融合上,深化“文明实践+”模式,打造特色文化空间。全国首家城墙上的书院“归来书院”落户明水古城,让李清照文化IP焕发时代生机;“公园书院”嵌入八大景区,市民在自然中感受文化滋养;北京银行“京行文化书院”、山东书城“新华时光文化书院”、吴家堡“稻田书院”等各具特色的书院,共同构成多元立体的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市民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单纯的空间建设不断突破,城市文化基因持续更新,因此,千年文脉在现代社区生活中找到了全新的生长点。

  泉润百家,活水滋养市井巷陌;风起千载,文脉吹拂时代新声。文化从历史深处走来,融入寻常百姓家,绘就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雅韵与生机并存的城市文化新图景。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陈曦 郭哲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