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10-21 10:19:34
开展“文明旅游宣传”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者为游客介绍街区热门景点。
开展“文明旅游宣传”志愿服务活动。
有人说,济南是一座“被误解又被低估”的“宝藏”城市,是一座“浸在历史里”的“文明活化石”城市。济南虽然没有网红城市的流量光环,却让“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用清新隽永的词句晕染出《漱玉词》的婉约风骨;虽然坐拥“七十二名泉”的天赐馈赠,却始终带着“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温润底蕴,保持着“大隐于市”的从容气度。济南的诗意,一半在泼墨晕染的山水画卷,一半在古城街巷的烟火人间。也是这份厚重,让济南把文明刻进了城市肌理,愈品愈有深意。如果有机会,您不妨来一趟济南,寻泉漫步,或许你会发现——这座城市,不疾不徐,却步步皆是千年文明的回响。
以文润城
不断厚植“文明济南”的底蕴与根基
泉城济南,一座有着四千余年文明积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山水相依,文脉绵长。如同一部厚重质朴的典籍,每一页都镌刻着文明的印记。这部“典籍”所承载的深厚文化,正是今日济南文明城市建设的源头活水,为“城市文明”的跃升筑牢了根基。
黄河奔涌、济水滋养,孕育出济南独有的文明底色。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纹路、龙山文化的黑陶光泽,印证着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古老的齐州到如今的济南,从一方名邑到现代省会,千年时光里,济南的文明脉络从未间断,始终在传承中生长。
红色基因,为这部“典籍”注入了刚健不屈的文明品格。作为全国“五四”爱国运动发起最早的城市之一,作为国内最早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城市之一,济南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中淬炼成长。济南战役的胜利号角、莱芜战役的英雄史诗,早已融入城市血脉,也让“文明”二字有了更厚重的精神内涵。
名士文化,更让济南的文明底蕴熠熠生辉。济南不仅有李清照的婉约辞章和辛弃疾的豪放诗篇,还孕育了神医扁鹊、名相房玄龄、名将秦琼等诸多历史名人,李白、苏轼、老舍、马可·波罗等也曾在济南生活游历。诗圣杜甫赞叹于济南的人文气息,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千古佳句,更是道尽了这座城市的人文风华。
如今,济南这部“文明典籍”的新篇正在续写。城子崖遗址中,文明的密码仍在等待解读;齐长城砖石上,古代先民的智慧依然清晰可见;灵岩寺的晨钟暮鼓里,千年佛教文化的底蕴静静流淌。漫步明府城、老商埠、百花洲,青石板路承载着岁月的故事;打卡超然楼亮灯、“夏雨荷”意境、“印象济南”风情,潮流与传统碰撞出全新的文明火花。一代又一代济南人,以拼搏姿态续写篇章,让“文明济南”的底蕴愈发深厚,根基愈发牢固。
以文兴城
不断提升“文明济南”的气质与品质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鲜明而亮丽的底色,是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持久向往。人民群众对文明环境的期望、对文明秩序的盼望、对文明风尚的渴望,是济南在文明创建路上奋力向前、攻坚克难的最大动力。
一片片老旧小区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健全;一个个农贸市场干净整洁、管理规范;一个个口袋公园与“推窗见绿”的幸福图景成为日常……20多年来,济南坚持“为民靠民不扰民”创建理念,构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创建格局。随着一系列精准为民的举措加快落地,济南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近年来,济南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全市各级各部门健全常态长效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不断扩大。
全民参与是文明创建的力量之源与活力之本。济南创新开展“一城大爱暖泉城”“文明实践我行动”“我的城市我的家 文明泉城我先行”“一月一主题”“爱心集市”等文明实践活动两万余场,吸引各个板块、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资源力量积极投身精神文明建设。“文明交通”行动中,1100余家文明单位主动认领路口,近两万名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在早晚高峰期间,参与文明交通引导,规劝不文明现象,带动千万泉城人倾情参与文明创建。
近年来,我市以建设“书香济南”为目标,打造人人想读书、处处有书读的“爱阅之都”,2023年5月《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结果显示,济南位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最爱看书城市榜”首位。
近十年来,济南还每年推出创城百件实事,着力解决市民生活中的“关键小事”。停车难问题得到缓解,智慧便民设施随处可见,交通不断改善,城市更新稳步推进;“泉城书房”等近千处新型阅读空间,年均服务读者833万人次,为市民打造“家门口的诗与远方”。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市民真切感受到城市文明带来的便利与美好。
以文铸魂
不断提升市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城市之文明,实为人之文明。
城市的形态,从来不只是钢筋水泥的集合,那些矗立的建筑见证发展的足迹,而真正让城市鲜活起来的,是街巷纵横间的寻常烟火,是一个个有温度的人、一件件有力量的事,是流淌在日常里的感动与温暖。
价值引领的深耕,让文明新风从“纸面”落到“地面”。济南精心培育“理响泉城”百姓宣讲品牌,1.5万余名宣讲员把“百姓能听懂的道理”送到家门口。线上,社区宣讲员王速成的“鸿雁直播间”里,一句“咱小区的变化就是最好的政策解读”,引来近千名网友点赞互动;“小巷总理”田象霞40年扎根社区,用“坐着讲作风,不如站起来看作风”的行动,教会居民“文明不是口号,是扫干净的楼道、让行的车辆、互助的邻里”。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让市民在参与中理解“文明是什么”,更在共建中收获“文明带来了什么”。
道德光芒的闪耀,让平凡英雄成为城市最暖的底色。2023年夏天,济南一居民楼失火,邻居许亮徒手爬窗救下被困女童的视频刷屏网络,“济南超人”的称呼背后,是全城自发的点赞与致敬。从授予“济南好人”到获评“中国好人”,这场全民参与的“善意接力”,让“做好事有回响”成为城市共识。而全国道德模范房泽秋数十年照顾孤寡老人、“排爆英雄”张保国与死神“掰手腕”的故事,更让“好人有好报”的信念深入人心。如今,百余人荣登“中国好人榜”的济南,“遇到困难有人帮、看到好事大家夸”已成为常态,市民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是生活在这里的踏实与幸福。
泉水的哲学在于:柔韧可穿石,静默能涌涛。济南人用行动诠释:真正的文明,是千万滴水折射的太阳光辉。文明的理念与追求,已经融入城市血脉、铸就城市品格,形成了向上向善的强大精神力量。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陈曦 郭哲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