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看见济南·韧度|有“面子”有“里子”,济南何以如此“韧性”

舜网-济南时报

2025-10-22 10:39:51

  [编者按]

  在你的心中,济南是什么样子?是“四面荷花三面柳”,还是“平地涌出白玉壶”?抑或是“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日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发布我国首份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这是首次围绕现代化人民城市“六大维度”开展的量化评估。在这个报告中,济南位居全国第五。一向低调、温润、内敛的泉城,如果让你有点出乎意料,就请跟随本报记者,去发现一个或许你还不知道的济南。

看见济南·厚度|城与人双向奔赴,济南的文明融入城市血脉

  韧性,一座城市保持内在稳定与持续活力的基石,它源于城市“长期主义”的积淀,更是城市迈向未来的底气。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首次发布的《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中,韧性维度选取了29个特征指标聚焦压力(P)、状态(S)、响应(R)等方面开展评估。济南的“韧性”维度在36个样本城市中位列第六。

  近日,一份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将济南推到聚光灯下。报告从创新城市、宜居城市、美丽城市、韧性城市、文明城市、智慧城市等6个维度展开评价。其中,济南在韧性城市中排名第六。

  排名引发好奇,但数字本身是客观的。济南为何能展现出如此韧性?如果将“韧性”拆解到城市的毛细血管之中,聆听泉水的声音,触摸社区的脉搏,或许所谓的“出人意料”其实是“情理之中”。

看见济南·韧度|有“面子”有“里子”,济南何以如此“韧性”

  韧性之柔

  不止于喷涌的狂欢

  白泉涌沙,古书记载的场景,再现了。7月3日,济南市白泉生态保护项目正式开放。被誉为“山东岩溶大泉中独有的生态瑰宝”的泉群,甫一重现风采,就吸引众多游人前来打卡游玩。

  提到济南,泉是绕不开的灵魂。然而,20世纪90年代,因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自然条件等因素,72个泉群相继停喷,趵突泉最长停喷时间达926天。

  “2000年以来,济南大力实施‘引黄保泉’供水重点工程,鹊山水库和玉清湖水库先后建成,供水能力达到每日80万立方米。”济南市城乡水务局泉水保护处处长潘炳江表示,要守护泉眼,必然要首先保护泉源。

看见济南·韧度|有“面子”有“里子”,济南何以如此“韧性”

  多年来,济南持续优化城市供水水资源配置,每年减少约1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开采量;构建统筹调剂、互联互通的现代水网,达成多水源联合调度,涵养河道生态,增强地下水补给。在济南趵突泉、白泉等泉域,213个地下水位监测点构成了较为全面的地下水水位监测体系,水位监测数据同步上传至济南智慧水务平台大数据中心,实现远程分析、管理。

  在法律和制度层面,早在1997年,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就出台了《济南市名泉保护管理办法》,把名泉保护工作正式纳入法治化轨道。“在这部法规的保障下,趵突泉、柳絮泉、泮池等众多名泉得到有效保护和提升。”济南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室原副主任张瑞回忆。

  2005年,原管理办法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一部更加完善具体的《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应运而生,并于2017年、2022年先后两次修订。修订后的条例从保泉扩大到保源,建立起从规划到监督、从源头至末端的全过程名泉保护体系。济南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条例体现了“依法保泉、科学保泉、生态保泉、精准保泉”的创新理念,为系统、科学、高效开展保泉工作提供了指导和保障。

  目前,济南市完成了全市1209处泉水的地理风貌、地质成因和历史文化信息普查建档,确定名泉950处,泉群数量由10个增至12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千泉之城”。

  近三十年的常态化治理,结出了今日的硕果——188处直饮点遍布市内六区,清泉触手可及。预计到2025年底,这项福利将覆盖百万市民。涓涓清泉,正流入千家万户,更流入人们心田。

看见济南·韧度|有“面子”有“里子”,济南何以如此“韧性”

  韧性之网

  在方寸楼宇间

  城市的韧性,最终要落在“人”的身上。当突发危机来临,最有效的响应往往始于最小的社会单元——社区。

  李文是燕山街道燕子山小区的社区工作者,她的手机里有50多个社区居民群,每个群都像一条条灵敏的神经末梢。谈起“韧性”,她想到的不是宏大的词汇,而是前几天刚发生的一件“小事”。

  “大概是凌晨4点,手机里弹出一条预警,燕子山小区6号院的一户居民家中触发了烟雾报警,家里是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因为没有处理好烟头,引发了着火,客厅损毁严重。”李文立刻报了火警,然后第一时间到达居民家中,进行安顿处置,“从接收预警到赶到现场,不到30分钟。我们甚至没有启动更高层级的应急程序,在网格内就消化了。”次日,李文又组织保险人员免费为居民进行定损赔偿部分损失,同时保障两位老人的午饭,直到家人将他们接走。

  这张由网格员、楼长、志愿者编织成的“守望网”,是应对无数琐碎又紧急挑战的最强缓冲。

  这种韧性,同样源于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2024年,全市医保参保人数达879.68万人,连续三年增幅超10万人;全年新建成家庭养老床位2135张,推动全市新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达到100%……

  既有微观层面的互帮互助,也有宏观方向上的持续努力,李文觉得,这种基于地缘和人情的社会资本,是任何精细预案都无法完全替代的宝贵财富。

看见济南·韧度|有“面子”有“里子”,济南何以如此“韧性”

  韧性之基

  在“地下血脉”中

  在这份报告中,应急避难场所是一项重要指标。就在前几天,济南市发布《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其中提到,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建设应急避难场所630处,面积达2011万余平方米。

  真正的韧性,就在于无声处听惊雷。在济南,一些看不见或不易察觉的工程与系统,正构成城市最坚实的底座。

  济南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宪东介绍,目前,泉城公园、花圃公园、英雄山赤霞广场、森林公园、百花公园等5处市属公园景区充分利用现有建筑、绿地资源、基础设施建成应急避难场所,担负应急避险职能。其中,泉城公园防灾避险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而在地表之下,另一条“生命线”同样静默而强大。在济南,有多处地下综合管廊,它们如同城市的“集体宿舍”,将电力、通信、燃气、给排水等管线集约安置。“济南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早在2001年,济南就开始了综合管廊的建设探索,截至目前,济南市已建成的综合管廊项目一共有40个,总长123.36公里。

  从与泉水共生的古老智慧,到社区网格里的温情守望,再到深植于地下的现代筋骨,济南的韧性,并非一种锋芒毕露的强势,而更像泉水本身的品格——静水流深,柔韧绵长。这份综合发展指数报告中的排名,或许正是对这种深藏于城市肌理中的特性的一次迟来的量化与肯定。一个更加真实、立体、让人意想不到的济南,正以其独特的韧性,从容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