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10-23 09:20:41
日前,北方地区秋雨连绵,气温断崖式下降,不少市民直呼“仿佛一夜入冬”。突如其来的气温“跳水”令人猝不及防,街头行人的穿着也“乱了季节”,有穿单薄外衣的,有穿薄羽绒服的,也有裹上厚外套的,形成鲜明对比。秋季早晚温差大,加之气温骤降,不少疏于防护的市民被疾病“找上门”。针对秋雨降温天气可能引发的健康问题,记者采访多位医生、专家,准备了一份实用的秋日健康攻略。
穿衣有讲究
并非裹得越厚越好
“一场秋雨一场寒”。连续降雨过后,气温降至个位数,部分市民因穿衣不当,导致感冒来到医院就诊。“面对气温突然下降,及时增添衣物是常识,但增添衣物不仅要保暖,还需要讲究方法,并不是裹得越厚越好。”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田际远说。
“近段时间接诊的感冒患者中,有的是因为穿着单薄,这一类大多是觉得自己身体素质不错的年轻人;有的则是裹得太厚,这一类大都是老人和儿童。”田际远表示,看似简单的“穿衣”,却是降温天预防疾病的第一道防线。如何科学穿衣?田际远推荐采用“洋葱式穿搭法”:内层穿着透气吸汗的纯棉衣物,中层搭配保暖性好的衣物,外层配备防风外套。“这样可以根据室内外温差灵活调整,既避免在室外被低温侵袭,也能防止进入室内后因衣着过厚而出汗着凉。”
针对老年人和儿童的穿衣需求,田际远表示要避免“过度包裹”,“穿得过多反而容易出汗受凉。这两类人群通常比健康成年人多穿一件薄衣物即可,最佳的判断标准是手脚温暖、后背干燥无汗。”
此外,田际远还提到“重点部位保暖”的细节,“出门时戴帽子、围巾,保护头颈部避免冷空气刺激;袜子要选择纯棉透气的,别穿太紧的袜子,防止影响血液循环,尤其是老年人和有血管问题的人群,手脚保暖能减少因寒冷刺激诱发的血管痉挛风险。”
呼吸道疾病高发期
警惕合胞病毒感染
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输液室内,儿科主治医师侯泮江介绍,近期因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前来就诊的婴幼儿和青少年患者增多。
“对于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能只是一场感冒,但对于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宝宝,却可能引发严重的毛细支气管炎。”侯泮江表示,合胞病毒会攻击肺部最细小的气道,导致气道肿胀、充满黏液,出现呼吸困难。“前天孩子只是流鼻涕、轻微咳嗽,以为就是普通感冒,吃了感冒药,但今天一早孩子感觉喘不上气,喉咙里发出‘嘶嘶’的声音,来医院确诊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陪着3岁孩子打针的李女士说。
“这就是合胞病毒的‘狡猾’之处。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极其相似,容易让家长放松警惕,但病情可能在1-3天内迅速加重。孩子出现感冒症状后,要重点观察三个‘危险信号’:一是呼吸状态。若孩子呼吸频率明显加快、喘气时发出‘拉风箱’样的喘息声,或吸气时锁骨上窝、胸骨上窝、肋间隙出现凹陷(即“三凹征”),说明气道受阻严重,呼吸已十分费力。二是精神状态。若孩子变得异常烦躁、嗜睡,或反应迟钝、难以唤醒,可能是缺氧的表现。三是喂养情况。若孩子因呼吸急促、鼻塞,吃奶时频繁中断、拒绝进食,可能导致奶量摄入不足,甚至引发脱水。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必须立即带孩子就医,切勿拖延。”侯泮江说。
此外,除了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之外,秋冬季也是流感的高发期。侯泮江表示,“对于婴幼儿,勤洗手是预防病毒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全家人都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是外出回家后和接触孩子前。在病毒高发期尽量避免带婴幼儿去人多拥挤和不透风的场所。”
慢病患者
需警惕“晨峰血压”
“气温直线下降,易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特别是清晨时段,从暖和的被窝到寒冷的环境,温差极易导致血压骤升。心脑血管慢性病患者,以及抵抗力差的老年人需要格外注意自身防护。”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主治医师王金聪说。
日前,王金聪接诊了一位73岁的男性患者。“患者早晨起床时感觉头晕,吃早饭时手拿不住筷子。家属紧急送到医院,一测血压高达188/110,这是典型的“晨峰血压”飙升引发的轻微脑梗。幸好送医及时,没有留下严重后遗症。”王金聪说,这类因晨峰血压飙升引发的病例,近期每天都会遇到好几例,大多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慢病的老年人。
为何“晨峰血压”对慢性病患者威胁更大?王金聪表示,慢病患者本身血管弹性较差、调节能力弱,冬季气温下降后,血管收缩的幅度和速度会比健康人更明显,血压波动也更剧烈。清晨,人体由睡眠状态转为清醒活动状态,心率、血压本就会自然升高,再叠加寒冷的刺激,血压很容易突破“安全线”,对脑血管、心血管造成冲击,从而诱发疾病。
对于“晨峰血压”的应对,王金聪给出了具体建议:晨起别着急起身,醒来后先在床上躺3—5分钟,再缓慢坐起,在床边坐1—2分钟后再站起来,给血管适应温度和体位变化的时间,避免血压骤升。做好晨起保暖。起床后及时穿上保暖的衣物,尤其是头颈部、手部和脚部,避免身体暴露在寒冷空气中;如果室内温度较低,可提前打开空调或暖气,待室温升高后再进行活动。
肠胃闹“阵仗”
试试中医小妙招
阴雨过后的降温,让肠胃也跟着“瑟瑟发抖”。为啥气温一降,肠胃就容易闹“阵仗”?济南市第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付婷婷从中医角度给出解释——“寒邪最易侵犯脾胃”,“就像冬天水会结冰一样,寒邪会让脾胃的运化功能‘冻住’,食物消化不顺畅,各种问题就来了,比如胃痛、胃胀、拉肚子。”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付婷婷接诊一位胃疼腹泻患者。“就诊时患者描述当日外出穿衣单薄,而且喝了冷饮,晚上回家后便出现胃疼、腹泻等症状,这就是典型的寒邪入胃、脾胃运化失常导致的问题。低温天里,人体阳气本就相对不足,再接触生冷食物导致受凉,脾胃很容易‘扛不住’。”
秋冬季,如何通过中医调理肠胃?付婷婷表示,饮食上可采用“暖身大法”:姜在中医里是驱寒佳品,喝上一杯冲泡的姜茶,就像给肠胃裹上了一层毛毯,既暖身也暖胃。“山药有良好的健脾益胃作用,三餐配上山药粥,既香甜又养胃。”此外,足三里穴位被称为脾胃的“保镖”,睡前按一按,就像给肠胃做了一次舒服的按摩,能增强脾胃功能。
如果肠胃感到不适,可以试试艾灸,在中脘穴上灸一灸,能散寒止痛。不过,艾灸和居家调理只适合轻微症状,如果肠胃不适症状严重,出现持续呕吐、剧烈腹痛、便血等情况,可能是急性肠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信号,盲目居家处理可能延误治疗,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让医生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