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10-24 08:38:46

转眼间,进入法院工作已12载。12圈春秋的年轮里,历下区法院姚家法庭一级法官邓明明在基层法庭扎根、成长,从一个怀揣理想的“萌新”,慢慢蝶变成能扛事的“老手”。那些走街串巷的脚印、深夜亮着的灯光、当事人紧握的双手,将青春的懵懂磨成了她的坚韧。
青春扎根的第一捧泥土
12年前的炎夏,邓明明如愿来到历下区法院工作,激动与震撼点燃了她内心扎根于此的火苗,仿佛比这盛夏更加滚烫。
激动的心情平静之后,邓明明常常在想,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法院干警?在摸索与实践中,她找到了第一个答案:担当。
2014年10月,某房地产项目案司法处置工作开始启动,近千件司法处置案件需要由历下区法院完成,领导把这个任务交到了邓明明和一个前辈的手中。涉案人数多、时间跨度大、案情繁杂……对一个法院新手来说,要在7周时间完成这项工作,简直像要徒手搬动一座山。
那段时间,邓明明像个停不下来的陀螺,在办公室、调解室、审判庭之间转。指导调解工作、梳理证据、整理案件表格、与当事人电话沟通、制作司法确认笔录及民事裁定书……这些工作,每天都要重复30多遍。同事们纷纷打趣她,走路都带风。
7周后,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所有案件顺利完成司法确认。当最后一份文书发出时,邓明明的心终于踏实下来。后来,该项目案被写入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那些被汗水浸透的日子,那些咬着牙坚持的瞬间,变成了邓明明扎根基层的第一块基石。
青年法官的责任淬炼
2020年初,当“审判员邓明明”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裁判文书上,她敲着字的手竟有些发颤。红泥印章落下时,才真正明白这份沉甸甸的分量——从前有前辈兜底,如今每一个字都得自己担着。
速裁团队的案子看似简单,事实清楚、争议不大,可上手才知处处藏着考验。
“当事人的诉求都处理了吗?被告的答辩意见都回应了吗?事实都查清了吗?错别字有没有?法条用得对不对?”这些问题像“紧箍咒”,时时刻刻在邓明明的脑子里盘旋。那段时间,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无法承担这份工作的重量。
一起劳动争议案件的办理改变了她的想法。在这起案件中,23名劳动者与某商务公司互为原被告,且双方情绪对抗激烈。开庭前,邓明明紧张得手心冒汗,脑子里一遍遍过着庭审流程,担心自己应对不来。
可真到了法庭上,看着当事人焦灼的眼神,她反而冷静了下来。
某商务公司代理人对劳动者代理人身份提出异议,邓明明深吸一口气,传唤劳动者到庭一一核实,然后当庭向双方释法说理,看着他们紧绷的脸色慢慢缓和,心里的慌乱也渐渐消散。从中午两点到晚上八点,连轴转了几个小时,她终于把所有案子审理完毕。
一周后,邓明明出具了小额终审民事判决书,某商务公司也及时履行了给付义务。听着劳动者拿到赔偿后在电话里感谢的声音,邓明明突然明白,那些紧张和慌乱,不是能力不够,而是对这份责任太过敬畏。正是这份敬畏,让她不敢有丝毫懈怠,逼着自己不断成长,终于能在面对复杂案件时沉着应对,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基层一线的实干答卷
根据工作安排,2023年,邓明明来到姚家法庭工作。通过梳理案件,邓明明发现,姚家法庭有类批量案件特别突出——涉大型国企的货款纠纷。这类案件调解撤诉率高,但审理流程却因为承办人分散而拉得很长。
想到有些当事人可能因为审判周期影响经营,邓明明从心里感到着急。鉴于大型国企有成熟的法务团队,且当事人双方调解意愿强烈,如果能够在诉前搭建一个沟通渠道,是不是有助于纠纷在诉前得到化解?
于是,经过分析和整理,邓明明提出了“六个一”批量化解买卖合同纠纷做法,通过诉前指导、诉前听证、审查登记、咨询培训等方式,为涉众型买卖合同、劳务合同纠纷梳理要素表格、提前介入调解。从2023年5月至今,她共对接了千余起案件,60%以上的案件都调解撤诉。当这个机制被山东高院列为典型时,她既惊喜又自豪。
扎根基层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把每一件小事办实,把每一起案件办透,让青春在为民司法的土壤里结出“案结事了”的果实。这,就是邓明明作为青年法官写给基层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