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10-27 07:36:48

近期,胖东来将零售卖场变为20000元/位的“商业课堂”、武汉一家网吧推出海鲜自助后开业首月便实现营收破百万,两大现象引发行业关注。这些看似孤立的商业“跨界”营销奇招,背后是商业逻辑在全国范围内重构的鲜明信号。在济南,同样的跨界风潮正以更接地气、更具创意的形式,向消费者展示全新“混搭哲学”。

【跨界“双城记”】
从社区温情到工业新生
卖点是“价值维度重构”
当胖东来从“卖商品”转向“卖体验、卖理念”,济南的商业空间也掀起一场跨界实验。这场跨界“双城记”的两面性,在城市的多个角落同时上演。
10月23日,记者来到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吉祥苑菜市场。销售高峰期已过,商户们将未售完但品相完好的蔬菜放入“爱心菜篮”专区。不到两小时,这些蔬菜便被辖区环卫工人、孤寡老人等陆续领走。“用卖不完的菜帮助他人,挺有成就感。”商户徐先生说。
“这是菜市场推出的‘余菜共享’模式。”菜市场运营人员介绍,他们通过“社区商业+公益服务+党建治理”的跨界,将冗余资源转化为社会情感资本。
日前,记者走访了579百工集汉堡节现场。旧工业厂房与潮流美食碰撞出火花,年轻人排起长龙。这场“旧工业空间改造+潮流美食文化+策展式零售”的融合,将沉睡的工业资产转化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能挣到钱的跨界,其本质是从流量思维转向场景价值思维。”济南凡克文化传媒工作室相关负责人赵羽凡强调,“就是要创造让用户‘非来不可’的理由。”
然而,跨界并非万能钥匙。一位老字号品牌第三代传承人直言,“胖东来式”跨界要求企业家拥有“分享利润、成就他人”的资金实力和经营理念,这恰恰是许多中小企业的软肋。当经营者只关注利润最大化时,再好的模式也难以复制。
从“卖商品”转向“卖体验、卖理念”跨界转型,需要的不仅是模式复制,更是价值观念的深层突破。

【跨界“狂想曲”】
从药铺微醺到菜场听戏
卖点是“业态黄金交叉点”
当武汉网吧因提供海鲜自助等综合服务实现月度营收破百万,一种更大胆的商业实验正在上演——“混搭”毫不相干的业态,创造全新消费场景。

10月23日晚,记者来到历下区“当归”中药酒馆。店内,主打的“救死扶伤”酒系列将药材与调酒技艺融合,售卖“美酒疗心”独特体验。主理人赵经理表示:“我们卖的不是酒,是情绪解药。”
类似的混搭在济南不断涌现:郎茂山菜市场在特殊时间节点变身戏曲茶馆,买菜大妈和曲艺爱好者一同欣赏相声、戏曲;莱芜区一近郊农家院推出“科学实验研学”,让孩子们既是游客又是“实验达人”。这些可变现案例印证了不同业态“还真能玩跨界”:通过打破行业壁垒,推出稀缺体验,让消费者“埋单”。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徐光平指出:“Z世代追求新鲜感和社交货币,混搭业态恰好满足了这种‘一站式体验’需求。”
但跨界并不代表盈利。10月22日到23日,记者探访泉城路一家“洗衣房+酒吧”复合空间时,客流稀疏。店员说:“顾客要么来洗衣,要么来喝酒,同时进行这两件事的消费者很少。”
山东柯宇文化传媒工作室主理人王蒙认为,不同业态跨界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业态间互补性需求,而非简单叠加。若缺乏内在逻辑关联,仅追求形式新奇,反而会模糊品牌定位,导致双重客群都无法留住。“有些‘混搭’可不一定能赚到钱。”王蒙认为,就像那家武汉的网吧,其成功不在于“网吧+餐饮”,而在于精准抓住年轻群体“娱乐+社交+美食”复合需求。


【跨界“进行时”】
从政策信号到市场回响
卖点是“与趋势同频”
吉祥苑菜市场“余菜共享”以商业智慧参与社会治理;579百工集工业遗存活化,为“城市更新”提供新思路。这些成功实践,正是济南推动商旅文体健深度融合的精准行动。
10月24日,记者在市中区贵和商业综合体看到,居民王女士买完菜便到隔壁预约保洁,忙完直接去二楼辅导机构接娃。“不用东逛西逛,主要需求一站式解决。”在她看来,所谓的商业跨界,就是大家常说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跨界并非简单叠加。山东成渔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赵楠指出,一些人流量较少的“商业+教育+医疗”综合体内,教育机构门可罗雀、诊所也鲜有人问津,“因为很多业态各自为战,缺乏联动。”
专家强调,跨界的核心在于“借力”,打通“政府—企业—居民”全链路,成功的关键在于精准匹配民生需求。若只追求业态跨界而忽视协同合作,再庞大的“生态圈”也终将是一盘散沙。

【见“闻”】
当一家店有了“两个老板”
济南街头,“一店二主”模式悄然兴起。天桥区济齐路一家经营10余年的餐饮店门口,最近挂上了“汉堡、咖啡”新招牌——这家老店迎来了新合伙人。
10月24日中午,记者在这家餐饮店看到,两位主理人正在共同打理各自空间。新店负责人介绍,他们的合作不是“签完合同就结束”,而是需要持续磨合,“我们每月开碰头会,核对成本收益、分析顾客反馈,不断调整运营策略。”
类似场景也在其他街区上演。在一家“女装+花店”复合空间里,两位主理人根据客流数据,将花艺陈列区移至试衣间旁。“让试衣顾客更方便看到鲜花,我俩的收益都增加了。”其中一位主理人告诉记者。
然而,这种模式也考验着双方的协作智慧。“透明、协同、灵活”成为关键:从权责划分到收益分配,都需要清晰的规则。正如一位经营者所言:“与其单打独斗,不如打开店门找‘伙伴’。”
“一店二主”为传统店铺提供了转型新思路,但也对主理人的开放心态与协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当一家店有了“两个老板”,店铺的边界与可能性也在被重新定义。
【趣“观”】
商业尽头不是交易,是生活本身
这次调查的起点,是胖东来“企业开放日”和网吧“海鲜自助”。作为一线记者,参与过不少“开放日”,但如此明码标价的,还是头一回遇见——不禁暗自惊叹:“生意,原来还能这么做!”
采访中,记者偶遇一位从南方远道而来的企业负责人。“我是hu建的。”听他说完,记者当即会意:“嗯,福建人。”他用生动的比喻向记者讲述商业空间的本质:一个好的商业空间,就像一棵大树。地域文化是土壤、主理人是枝叶、社群是根系。而顾客,就是那些愿意在树阴下停留、分享生活、自在“拉呱”的人。
这个比喻让我想起另一位受访者的观点——“要像艺术家一样做商业”。当大家都在计算商业模式和利润时,更多温暖的跨界正在城市角落里悄然发生:百花洲杂货铺里弹吉他、写书法的老板,社区市集上手把手教做酱菜的刺绣阿姨……
这些看似微小的创新,恰恰印证了商业的本质回归:它不必高深复杂,不过是把日子过成值得停留的样子。当商业不再只是交易,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或许这才是最有生命力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