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10-30 07:50:04
教育部近日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要求“加强学生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挫折教育,提升学生适应环境、调适情绪、应对压力等方面能力,增强心理韧性和心理免疫力”。热爱生命、尊重生命,青少年需要接受必要的生命教育。(10月27日新华网)
关于生命教育,2004年多地相继颁布实施纲要,2010年被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各地学校虽已探索出多元教育模式,但时至今日,生命教育仍未实现常态化、系统化推进,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制度化的刚性保障与长效机制。
作为关乎个体成长与社会未来的基础性工程,生命教育本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支柱。但长期以来,其始终游离于常规课程体系之外,多以讲座、班会等零散形式存在,甚至沦为心理辅导或危机干预的附属品。内容碎片化、课时无保障、师资力量薄弱、评价机制缺失等问题,导致教育效果浮于表面,难以触及学生心灵深处。这种困境的形成,既源于认知偏差——部分教育工作者将生命教育简单视为应对心理问题的权宜之计,而非立德树人的根基工程,在实践中表现为“不出事不重视”的被动应对,缺乏制度设计与资源投入;更深层则受制于应试教育导向,当学校普遍陷入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窠臼,生命教育自然难以获得应有的课程地位与资源配置。
因此,推动生命教育落地生根,不能仅依赖学校自发探索或教师个体自觉,必须从制度层面入手,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一方面,需将生命教育置于国民教育战略位置,明确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科学设定课时比例与教学内容,通过刚性制度保障其落地空间;另一方面,要系统完善保障机制:加强专业师资培养,配齐教学设施与资源,解决“谁来教”“怎么教”的基础问题;同时建立科学的督导评价机制,将生命教育纳入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以过程监管与结果运用倒逼责任落实,确保教育实效真正浸润学生心灵。
生命教育的完整内涵,既包含对自我生命的珍视,引导学生在认识生命独特价值中学会接纳自我、管理情绪、应对挫折;也涵盖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从爱护小动物到善待身边人,从推己及人到敬畏自然,最终培育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生命教育重在行动落实。唯有将其置于教育改革核心位置,打破短视化、功利化的教育惯性,树立常态化、系统化的发展理念,方能培育出人格健全、心理阳光、心怀大爱的时代新人,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