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10-31 08:54:19

热线接听现场。

工作人员深入一线,解决群众诉求。
供暖期临近,在各市直职能部门、区直有关部门及各街道(镇)主要负责同志走进济南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接听市民来电过程中,“供暖”成为高频话题。与此同时,随着10月26日“聊热入济”工程北线齐河段潘庄引黄干渠顶管处最后一处断点顺利打通,长距离供热工程进入全线冷态调试阶段,标志着今冬供暖保障工作进入冲刺期。作为连接市民与政府的“连心桥”,12345热线已整装待发,准备全力应对供暖季可能出现的集中咨询情况。
记者在随同走访中发现,章丘区相公庄街道正实践一套“提质降量”新机制—通过梳理往年热线数据、精准施策、提前改造,试图将供暖问题“化解在未诉之前”。10月28日,记者走进相公庄街道,探寻这份“温暖”背后所依托的热线治理新思路。

数据导航
精准定位供暖“病灶”
10月28日,在相公庄街道热线工作站,热线工作人员指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图表向记者介绍:“针对供暖季诉求,要换个打法,主动‘问诊’。”他的身后,是一张清晰标注各小区供暖管网和换热站位置的辖区地图。
从2024年开始,相公庄街道就确立了明确目标:优先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影响“今冬明春”供热大局的突出问题。街道形成了清晰而系统的整体工作思路——以小区红线内的管网和换热站新建、改造为重点,依照从“源、网”到“站、端”顺序,层层推进供热设施改造。
改造精准依据从何而来?答案就藏在过去3年的12345热线工单里。街道组织专人对2021至2023年间1576条供暖相关工单进行一场大规模“数据会诊”。“我们像医生看病一样,核心是要把‘病根’找准。”工作人员解释,通过逐一排查供暖问题集中小区,深入分析投诉类型、发生频率及关联设施,最终为每个“问题小区”量身定制精准“改造清单”。
这套“数据导航”系统,推动供暖改造从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被动模式,转向“源、网、站、端”一体化综合治理。其效果立竿见影:数据显示,在实施改造前的2022年及2023年采暖季,街道层面供暖热线数量持续处于高位。而根据2024年11月15日供暖季开始后的初步统计,热线数量已从去年同期138件骤降至23件,同比降幅高达83%,为今年供暖季热线办理工作做好铺垫。
这一显著成效背后,是实打实的硬件升级:街道不仅对辖区7座换热站全面换装新式换热设备,还新建了万达换热站,总计8座换热站、11台机组全部实现系统性升级换代。同时,那些年代久远、存在渗漏隐患的二次管网也得到根本性改造,力求让群众“暖身更暖心”。

一站一策
打通供暖“神经末梢”
走访中,热线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一幅分析图。通过这张图,能清晰地认识到相公庄街道驻地涵盖13个住宅小区。“这就意味着供暖系统关乎2万余名居民冷暖。”工作人员补充,图上清晰显示,有两个社区因自控系统不完善和居民频繁放水导致参数波动,热线比例超过15%;另有两个社区因地处管网末端,距离换热站较远,热线比例也超过了10%,“不光如此,我们还分析了各小区热线比例分布,发现‘病症’各不相同。”
面对如此庞大体系,如何将服务做得更精细?
记者了解到,针对这些差异化“病因”,街道开出“一站一策”处方。在改造实施过程中,一条24小时在线的街道级“供暖服务热线”同步开通,确保居民诉求与咨询100%被接听、被记录。更重要的是,“供热管家”角色被强化,他们下沉到网格,成为解决用户个性化问题“关键力量”,真正打通供热服务“最后一公里”。
为更精准地把握民需,街道还对12345热线、“供暖服务热线”中反映的问题进行精细分类。工作人员指着另一张图表说:“你看,这张统计图表显示,问题主要集中在四大类:暖气温度不达标、阀门未开、管道漏水和供暖不及时。”
面对这些看似琐碎却直接影响居民获得感的难题,街道积极践行“有解思维”——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每一个通过热线反馈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处理,力争小事不过夜、大事不过周;通过对海量热线问题的归类分析,倒查供暖服务流程中的堵点、弱点,持续优化服务标准和作业流程,从机制上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变被动应对为主动管理。
未诉先办
民生答卷写满“温度”
为从根源上破解供暖难题,相公庄街道主要负责同志牵头开展多轮实地调研,于去年形成并提交《关于创新思路提升城乡接合部、老旧小区等片区集中供暖保障工作的建议》。该建议围绕厘清供热管道产权归属、落实管网改造资金、加强供热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供热企业合理补贴等关键环节提出系统性方案,为从政策层面推动问题解决提供了清晰路径。
在人大代表持续推动与多方协作下,相公庄街道供暖保障工作全面提速。从筹措项目资金到组建工作专班,从对接施工团队到跟踪项目进度,从入户听取民意到依托市政协推出的“商量”平台凝聚共识——街道将群众的“问题清单”系统转化为“责任清单”与“任务清单”,层层压实、扎实推进。
在区委、区政府统筹指导与相关部门支持配合下,街道党工委与各村(社区)协同联动,有序组织施工队伍进驻各换热站开展标准化作业,连单元楼内一个个老旧供暖阀门都全部更新。如今,居民可实现精准调控室内温度。这些细微之处的改进,生动诠释“让温暖更贴近生活”的服务理念。
■基层谈
群众诉求是工作“指南针”
□基层“热线人”
作为相公庄街道热线工作站的一名工作人员,我亲历了这条“暖心线”如何成长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以前的供暖季,热线工单蜂拥而至。为扭转局面,我们变被动为主动,系统分析近三年工单,对问题集中小区“联合会诊”,开出“改造清单”。2024年完成供暖系统一期改造,硬件全面提升。同时明确专人专岗,实现供暖问题“即接即办”。这套“软硬结合”组合拳,也为2025年供暖季打下坚实基础。
供暖问题的化解,是我们践行“民呼我为”生动实践。近年来,街道热线工作实现三大转变:
流程再造让响应更迅捷。创新“工单直派”机制,58类诉求直达55个承办部门,建立分级响应与督办机制,确保群众诉求“快解决、真落实”。
专业队伍让难题不再难。锻造专业热线队伍,推行“一线工作法”,强化部门联动,针对疑难工单“一案一策”集中会商,成功化解大量积案。
主动服务让温暖在前。将热线与网格治理深度融合,74名网格员成为问题“前哨”;通过系列民生工程改善基础环境;运用大数据预判诉求,31项小微事项实现全流程网办。
从被动接听到主动破解,基层热线的成长,源于始终将群众诉求视为工作的“指南针”。我们一切的努力,就是为了让热线的温度温暖群众,这本身就是对我们工作成效最好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