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笔下游鱼,墨海传情 著名画家张鹤云与冯增木的师生绘鱼乐

舜网-济南日报

2025-11-02 08:15:31

  张鹤云是济南画鱼名家,他笔下的鱼墨韵酣畅,形态简约,简单几笔,鱼与水的灵动便跃然纸上,那是历经岁月沉淀后的返璞归真,是“大道至简”的生动诠释。冯增木是张鹤云的得意门生,其所绘之鱼,在传承师风的基础上,融入了更为细腻的观察与精微的艺术表现,鳞片清晰,姿态多变,于严谨法度中呈现出鲜活生机。

  艺途漫漫,师道传承。师生两代人以画笔为载体,用笔墨书写着对艺术的执着和热忱,他们将如泉水般清澈和包容的泉城人的品格寄情于宣纸上,从而让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们笔下的鱼,不仅游弋于宣纸素绢,更是生动地游进了济南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里,成为他们创作风格中一抹跳动的亮色。这种穿越时光的笔墨情谊,这份因艺术而愈加醇厚的师生缘,温暖如初,值得被岁月深深铭记。

笔下游鱼,墨海传情 著名画家张鹤云与冯增木的师生绘鱼乐

  《日丽风和》

笔下游鱼,墨海传情 著名画家张鹤云与冯增木的师生绘鱼乐

  《物阜民乐 鱼水合欢》

笔下游鱼,墨海传情 著名画家张鹤云与冯增木的师生绘鱼乐

  《一泓碧波里》

笔下游鱼,墨海传情 著名画家张鹤云与冯增木的师生绘鱼乐

  ●张鹤云(1923.7—2008.11),河北丰润人。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历任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文联委员、山东高等院校书画家协会主席等职。1945年于国立北平艺专(今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毕业,师从徐悲鸿、齐白石、王青芳、黄宾虹、蒋兆和等大家。先后在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院校任教,是山东美术教育界的拓荒者之一,从事高等教育60余载。

 

 笔下游鱼,墨海传情 著名画家张鹤云与冯增木的师生绘鱼乐

  《金玉满堂》 

笔下游鱼,墨海传情 著名画家张鹤云与冯增木的师生绘鱼乐

  《蛙声一片》

笔下游鱼,墨海传情 著名画家张鹤云与冯增木的师生绘鱼乐

  《平湖春潮》

笔下游鱼,墨海传情 著名画家张鹤云与冯增木的师生绘鱼乐

  ●冯增木(字森林),1950年生于山东泰安。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原所长。2003年获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山东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花鸟画院副院长。

  著有《书画装裱浅说》《中国书画装裱》《实用书画装裱款式图例》《中国画特殊技法详解》等。国画作品参加各级展览并多次获奖。曾在山东省农展馆、王雪涛纪念馆、李苦禅纪念馆、济南市博物馆举办个展或联展。

  岁月荏苒,张鹤云先生已离世十余年。但在无数人的记忆里,他与那些游动在画面上的鱼儿一样,依然生动地存在着。在张鹤云归国后不久,记者曾先后采访他两次,从初识到相聊甚欢,见证了一位艺术家为艺术而生的感人一面。近期,记者又采访了冯增木,与他一起回忆先师。冯增木深情说:“老师的教导从不拘于一招一式的刻板技艺的传授,而是更注重启发与引导,传授如何用心观察生活,如何在笔墨中融入对生命的感悟与温情。”那一尾尾游动的墨痕,连接的不仅是两代艺术家对同一题材的挚爱,更是艺术精神与人格修养的无声浸润与薪火相传。

  遇见

  结一生师生情

  “第一次见到老师张鹤云创作的写意鲤鱼和金鱼作品时,我仿佛看到了整个池塘的生机被浓缩在尺素之间。”冯增木回忆起42年前与恩师的初遇,眼中依然闪烁着当年的光芒。

  在那个艺术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张鹤云笔下的游鱼,不仅游进了中国美术史,更游进了无数年轻学子的心里。冯增木便是其中之一,他后来成为“鹤云门下”的杰出传人。“先生画鱼,一改历代画鱼之法。”冯增木说,“那不仅是技法上的革新,更是一种艺术理念的突破——在大刀阔斧的用墨与精微细致的勾勒之间,在浓淡干湿焦的变化之中,老师找到了一种独特的绘画语言。”

  在艺术圈,张鹤云以画鱼闻名,但他的艺术世界远不止于此。

  “许多人都知道先生是一代画鱼名家,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书法同样堪称一绝。”山东画院一位资深艺术家曾这样评价,“他的草篆,有楷书的规整和隶书的隽秀,又有行书的流动和草书的狂放。现场观摩他书法创作,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作为学者型艺术家,张鹤云留下了数百万字的专著、论文和教材。他晚年辑录的题鱼句、题赠句和嵌字联多达3000余条,每一首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在他看来,文学是“一切艺术之父”,这一理念也贯穿于他的创作与教学生涯中。

  回归

  跨越太平洋的艺术使者

  1983年至1987年,张鹤云先后受聘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和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这期间,他的艺术也随之走向了世界。

  在北美期间,他不仅举办了个人画展,还将中国画的精髓带到了西方的课堂。那些在他笔下游动的鱼儿,被加拿大美术评论家誉为“像毕加索的鸽子一样,是世界性的语言,传播交流着和平与爱”。

  回国后,张鹤云毫无保留地整理了在国外的授课内容,编辑出版了包括鲤鱼、金鱼、水鸭等题材的绘画技法系列工具书。这套丛书后来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并编入向国庆40周年献礼的《中国优秀科技图书要览》。

  传道

  教室里的永恒耕耘者

  “从家门到学校,串了一辈子教室。”这是张鹤云对自己一生的概括。作为山东省美术教育事业的拓荒者,他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美术教育事业。翻阅《张鹤云书画探索录》,我们不仅能看到他擅长的鱼类题材,还能欣赏到大量的素描、油画、版画和水彩画,以及山水、人物、花鸟等多类题材的作品。这种艺术上的广度,源于他对美术教育的全面理解。

  “老师退休后的创作尤其丰富,”冯增木说,“这体现了他对艺术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他的画路之宽、题材之广、技艺之高、探索之深,确实令后学者高山仰止。”

  如泉

  艺术滋养润物无声

  张鹤云先生离开我们后,他的艺术遗产依然滋养着山东乃至全国的艺术土壤。“片纸只言,无以表达我对恩师的怀念……”冯增木的这句话,道出了曾受教于张鹤云的学子们的心声。冯增木动情地说:“恩师留下的,不仅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更是一种治学精神和品行德操的典范。”

  回望张鹤云先生的艺术之路,再看看那些在宣纸上永恒游动着的鱼群,仿佛还在诉说着他未尽的艺术理想。最好的怀念,莫过于让他的艺术为更多人所了解,让他的精神在艺术界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