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11-03 09:20:31
人物速写:在章丘区刁镇街道旧军村,一个百余人的专业团队正修复着孟氏故居。他们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严格复刻着传统工艺。老匠人手工复刻着百年纹样,设计师通过勘察、“诊断”病灶,他们像医生般严谨,让古建在原材料、原工艺中重获新生。整个修复过程宛如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这座见证儒商历史的宅院重焕新生。

走进章丘区刁镇街道旧军村,你会立刻被这里“高门大院”的民居风格所吸引。沿着胡同再往里走,会出现另一座更令你惊奇的宅院。
这是一处正在修复中的古老四合院,大门、正房、厢房,无不彰显着它曾经的显赫地位。走进院子,你会有一种穿越的感觉。这种感觉不只来自眼前的古建筑,也在于那些忙碌中的人。生活在现代的他们,靠着知识与技艺,与这幢古建筑有了一种穿越古今的奇妙连接。

“扫地僧”巧手雕构件
坐在墙根的瓦工孟凡文,正专注于手中的雕砖活儿。对照着房檐上拆下来的一块年龄超150年的雕花构件,他手执铅笔,在一块砖石上临摹勾勒着它的纹样,试图复刻出一块一模一样的构件。脚边,几块仿制品已然完工,看上去与原件几乎无异。

“可别小看这块砖,这可是当时建房子时用的原砖,得小两百年了。”孟凡文头戴一顶红色安全帽,身上的迷彩装沾满了灰土。今年6月份时,他与6名同乡一起从曲阜老家来到济南,“就是为了来干这个活儿。”

在古建修复领域,曲阜的工匠被公认为是行业内最专业的,他们有着非常严格的师承关系,和丰富的从业经验。观察他们细致的雕工,倾听他们对于古建的理解,就能发现这一个个朴实无华的外表下,有着深藏不露的专业功底。现场施工负责人,来自山东鸿扬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的王吉妍与古建打了十几年交道,参与过的修复项目多达数十个。采访当天,他向我们介绍起了这座宅院里的修复团队,从设计到施工到监理,足足一百余人参与其中。

按照古建筑修复的程序,需要先由专业的古建设计人员拿出设计施工方案,再交由施工团队按照方案操作,这个过程中,几方工作人员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和工作进展实时沟通研究,不断调整和完善。
“95后”修复者的“寻迹之旅”
来自济南齐鲁园林古建筑工程公司的张传哲是项目设计人员,他向记者回忆起第一次来到这里的印象。
“在我们参与的古代民居修复项目中,这种两个院子左右并排的格局是很少见的。从院子的建筑风格,包括村庄里遗留的古迹足以看出当时孟家家族的显赫。”张传哲打了个比方,就好像是医生给患者治疗一样,古建修复者也需要先对建筑物进行“诊断”。前期,除了实地勘察,采访村庄老人也是其中的重要工作。
如今在这处古建里担任“管理员”的孟大爷已经八十多岁,是村里最了解情况的村民之一。在他的讲述中,电影般的画面浮现在眼前:一百多年前,一代儒商孟洛川诞生于此,他秉承“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的经商之道,创造了“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儒商神话,“祥”字号的足迹也因此遍布全国各地、大江南北。此处故居正是孟氏家族中一位经理的故居。
“与老人交谈,我们能了解这处古建的历史沿革,以及是否被改造过。”张传哲带记者来到一堵墙前,能够清晰看到墙面上有一个被青砖堵死门的形状。“这说明墙那边之前曾经也有院子,但后来被拆除了。”
古建,是承载历史的重要载体,记录着它所在年代的历史信息。张传哲是一名“95后”,在他看来,这种寻迹过程是极具挑战和趣味性的,他与同事们将观察所得对照历史记载,仿佛一下子看到了两百年前的这里。

从业十余年,却自诩“小学生”
“古人也有‘设计理念’和‘施工标准’。”王吉妍说,尤其在封建社会,建筑物更是严格按照等级来建造,几乎没有个性化的设计。从镂空雕花,到门窗形制,处处携带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比如民居,同一个地区就是一张图纸传着用。”像这处古建筑里,他们推测曾经是三进院,有大门、厢房、正房和绣楼,其中正房是一栋五开间的二层建筑。

经过了三个月的实地勘察,古建的“病灶”被一一发现。除了年久失修造成的砖石破损、木料虫蛀、青砖酥碱,20世纪90年代的一次“不当维修”也留下了一些问题,替补瓦片因形制不一造成房顶漏水……修复人员计划用一年的工期全部解决这些问题。
现场,记者看到了一本厚达400页的设计施工方案。上面详细描绘了每一处细节的处理方法及工艺。“现在修复的原则是少干预、修旧如旧,要保证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和原结构。”王吉妍拿起现场的一片瓦对记者说:“这片瓦只要还能用,就优先用它,实在破得没法修复了,我们再用相同的材料复刻一块一样的。”

记者观察到,整个施工过程中是完全不使用水泥的。护板灰、花秸灰、麻刀灰……即便是现在的工匠,也在严格复刻使用着古人就地取材制作的灰泥。那一刻,真的有一种古今连接的奇妙感。
大门外,不时有村民或者游人在街上驻足,忍不住好奇地通过大门看看里面的修缮进展。天气渐寒,王吉妍说也许过不了半个月,许多工序就只能等到明年开春再做。“计划明年5月份整个修复就能完成,到时这里会重新作为展馆开放。”
在旧军村,通过散落各处的古代遗迹,依稀可以看到孟氏家族当年的影响力。这些古建筑在这一团队的修复下,重新焕发了生命力。与许多同事一样,尽管已经从业超十年,但王吉妍却自诩为“小学生”。“古建里的学问太大了,但愿再下去十来年我能把它研究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