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报业全媒体
2025-11-06 16:29:44
人物速写:退伍军人李奉胜为带动乡村致富,历时数年翻山越岭,在泰山山系寻得珍稀的中药材白花丹参。他成立合作社,带领农户历经二十余年,完成从野生驯化、规模种植到药效验证的漫漫长征。如今,白花丹参已进入国家认证的最后阶段,一张药品“身份证”即将为这株“神奇本草”开启深加工与产业振兴的新篇章。

正值霜降,在莱芜区苗山镇的丘陵上,多样的农作物齐刷刷地迎来收获季节。63岁的李奉胜带记者到他们合作社的田间走了走,沿途看到的,都是些“稀罕物”。
“这是金银花、这是黄芪……还有这个,是白花丹参。”听着李奉胜介绍了一路,记者发现,这里种的不是庄稼,而是各式各样的中药材。其中,最令李奉胜得意的,当属白花丹参。
采药、晾晒、入库……眼下岳圣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迎来最忙碌的季节,社员们与李奉胜一样,看着精心照料了一年的白花丹参喜获丰收,满眼皆是欢喜。

寻迹
作为岳圣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李奉胜与他们的主打药材——丹参打了近30年的交道。但起初的丹参却不是现在看到的这种白花的,而是紫花的。
苗山镇种植紫花丹参的历史已经有约50年。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下,青年李奉胜有着强烈的创业想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中医药专家口中得知,相比紫花丹参,有一种白花丹参药用价值更高,但却极其稀少,仅在山东泰山山系偶有发现。

“这属于丹参的一个珍惜变种,是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上品药材。”当时,地处山区的苗山镇相对落后,这株白花丹参让李奉胜看到了希望:“如果能实现规模化种植,就能带动乡亲们致富。”他下定决心:“找到白花丹参,发展规模化种植。”
莱芜、章丘、泰安……李奉胜与几名同伴几年间翻过的大山已经数不清,足迹遍布鲁中地区泰山山系。“一年能找到三棵都很难。”日复一日的高强度劳动让不少同伴知难而退,但经历过部队历练、且身为党员的李奉胜总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幸运的是,在他锲而不舍的搜寻下,还真找到了几十株野生的白花丹参。这批白花丹参也成为基地的第一批驯化种苗。
1999年,在当地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下,苗山镇成立了“丰盛丹参研究开发中心”,主要的任务就是将野生白花丹参驯化为家种。

驯化
“我们用这几十株白花丹参试了扦插等多种育苗方法,最后选择了用种子来育苗。很快,最初的十几株变成了二分地,这也是我们最初的试验田。”李奉胜回忆,当时白花丹参开始驯化的消息不胫而走,小小山村很快引来了省市级农业技术等部门的关注,央视农业栏目还来做了专题报道。
几年间,李奉胜和技术人员从物种搜集、野生驯化、良种选育、高产栽培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2002年,“山东特产白花丹参研究”项目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多位国内知名专家教授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为稀有物种保护和进一步开发新药奠定了基础,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2005年,李奉胜牵头成立了“莱芜市(原)白花丹参种植协会”,开始了白花丹参的推广种植工作。通过土地流转,协会建起了白花丹参生产基地,以基地为依托培训农民技术人才。2009年,李奉胜带头发起的岳圣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与农户签订合同,利益共享,在管理上实行“四统一”,即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管理技术、统一防病治病、统一收购产品。

“建立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合作社一头热变为公司利益和社员利益两头甜,是乡村振兴的要义所在。”李奉胜说,打成立合作社起,种植白花丹参的初衷——带动致富才渐渐变成现实。

循证
虽然有不少药企主动寻求合作,药材有着稳定的销售渠道,但李奉胜很早就意识到,仅仅销售药材利润并不高,要想获得更高的价值,就要发展药材的深加工。

“但是丹参的深加工和销售需要申请药品生产许可证,而我国对中药材的相关资质审批是极其严格的,要想通过层层检测与审核,最少也要十年时间。”李奉胜说,这就相当于给白花丹参办一张“身份证”,用现代科学来证明它在古代医学典籍中记载的药效。
从2003年起,在规模化种植的同时,李奉胜就开始了为白花丹参办证的“长跑”。“相关部门、省级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这20多年,我们经过药理、药效、毒理等一系列验证,经过了大大小小的各类试验,今年终于看到了希望。”

今年8月份,合作社收到通知,白花丹参进入国家级现场核查阶段,相当于进入长跑的最后“冲刺阶段”。“通过之后,我们就可以启动投产白花丹参系列药品了!”李奉胜说,企业真正的前景已经近在眼前。

如今,虽然已经63岁,但李奉胜依然在基地里忙碌着,丝毫没有“退休”的打算。“等我们的白花丹参真正形成一条链了,我才能放心。”李奉胜说,他现在要做的,是为年轻人打好基础,让他们看到农业是有科技含量、有就业前景、蕴含无穷经济价值的。(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