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融媒·画像丨济南文化主理人,用潮流诠释着传统——生活“艺术家”

舜网-济南日报

2025-11-15 08:32:50


  人物速写:在济南,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当下有一批文化主理人正持续深入挖掘当地风景、文化,用独特审美吸引用户、用兴趣导向感染用户,为大众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产品,为文旅带来新活力。不知不觉间,他们已经成为这座城市调性的塑造者和文化的构建者,立足传统、引领潮流也成为他们的使命。

  11月12日,记者步入焕然一新的上新街,一幅热闹的景象呈现在眼前—眼下,这里正在举办一场“生活美学”主题的活动。悠悠咖啡香弥漫在老街上,亮眼的装置和缤纷的内容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沧桑的老街无声讲述着历史的故事,年轻人正在用创意和审美,亲手调和着新与旧的滋味。走进一个个别具风格的空间,记者认识了三位与“生活美学”主题格外契合的文化类“主理人”。

  郑鹏的“新中式”粮店

  “黑龙江五常大米新米上市!”

  眼前这面写有店售信息的黑板估计是很多老济南人共同的回忆。如今,时隔半个世纪,这里依旧以“粮店”的形式重新与大家见面。

融媒·画像丨济南文化主理人,用潮流诠释着传统——生活“艺术家”

郑鹏和他的“新中式粮店”。

  门口的黑板充满怀旧感,但店里的陈设却满是新意。佳木斯黑珍珠黑豆、新疆阿克苏大米、山西沁州黄小米……门店内陈列的粮食品种竟多达数百种。更有意思的是,这些粮食盛放和展示的装置类似于M&M's豆的自助售卖机。顾客选购粮食时,可以自己动手灌装,相较于传统粮店的体验,这种新奇的陈列和购买方式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打卡。

  这家“福气萝卜”店铺主理人名叫郑鹏,他向记者讲述了空间的打造过程。“原本我们只想在这里经营酒吧和茶饮,但了解到这栋房子的历史故事之后,我们改变了主意。”

  没错,20世纪50到60年代,这里曾是一间国营粮店。“许多老邻居告诉我们,1960年代他们就在这里用粮票买粮。这让我们意识到,老粮店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民生记忆。”正是源于对故事的挖掘,使郑鹏做出了如今的选择。“我们收集来自全国各地产区的优质粮食,用创新的展示方式与老粮店的记忆形成对比,这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致敬。”

  尽管每天都会有老年人来店里寻找记忆,但郑鹏告诉记者,店里的消费主力还是以“90后”年轻人为主。“相较于上一辈,他们最关心的不是粮食价格,而是更愿意为情怀和好奇而买单。”郑鹏指着店里一款原产地为云南、售价每斤25元的大米说:“谁能想到,这款最贵的大米是我们店里销量最高的。”这背后,反映的是年轻人生活观念的变化。

  刘伟杰的“鬓间美学”

  “生活美学”市集上,一位专注于宋锦首饰制作的身影吸引了记者。她叫刘伟杰,是一位手工艺人。

  “宋锦是中国传统丝制工艺品,主产于苏州,被称为‘锦绣之冠’。你看这图案,不仅凝结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殷祝愿。”眼前,是小小一方宋锦布料,其纹样是经典的“凤凰于飞”,刘伟杰选取其中最凸显图案的部位,将其剪成一个椭圆形,再轻轻贴合在首饰的底托上……展台上,是不同款式、纹样的成品,每一件都由刘伟杰精心打磨制作而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无论从款式设计还是纹样选择上来说,都极具美感与巧思。

  “中国传统美学,跟任何一个国家比都不会输的。”热爱非遗的刘伟杰,说到这句话时充满着信心,眼神坚定。她向记者介绍,宋锦是中国美学的一种载体,但因布料价格昂贵,难以在生活中推广。于是,她想到用宋锦布料做成这种精致的小首饰,向受众传递中国传统美学,来融入日常生活。

  “有一次我遇到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她特别喜欢这种饰品,还预付定金定制其他款式。”刘伟杰说,在她推广售卖期间,大多数的顾客只是走马观花地一眼瞥过,真正愿意沉下心仔细观察纹样的并不多,所以每当遇到一个懂它的人,刘伟杰都会特别高兴。

  段锴和“么都”济南

  一棵老树下,隔着玻璃窗,记者发现了一系列特别的文创产品:一件印有把子肉图案的T恤、一套方言元素的冰箱贴……只要你愿意花一点时间,就能在这些有趣的作品里找到意想不到的趣味。那些极富设计感的图形和文字里,藏着一个年轻、时尚、鲜活的济南。

融媒·画像丨济南文化主理人,用潮流诠释着传统——生活“艺术家”

段锴把子肉冰箱贴。

  在这里,记者认识了文创设计师段锴,一位土生土长的济南人。从他的品牌“几喃”里,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济南味道。

  “BUZZROAD”(把子肉)“CHEERFORSHINE”(千佛山)“JINAN'SLOTUS”(济南是乐土)……品味作品的同时,也让记者对这些“谐音梗”创意产生的过程十分好奇。这些词语之间的趣味关联,让人感觉是那么巧合且美好。作为济南人,段锴对这里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着天然的感情,加上喜欢观察,善于思考,也使得他的作品有着不同于其他文创产品的独特趣味。

融媒·画像丨济南文化主理人,用潮流诠释着传统——生活“艺术家”

“么都往家敛活”帆布包。

  在工作室,段锴向记者展示了一个帆布包,这是他的最新作品。米白色的包上手写着几个大字:“么都往家敛活”。“这个灵感源自济南人常说的一句口头语:么。尽管它不是济南专属的方言,但‘么’这个字在济南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再熟悉不过的非常常用的词汇:干么?说么?吃么?为么……几乎时时处处我们都能听到这个词,所以我给济南取了个名字叫‘么都’。”在段锴看来,这款包的主题一语双关,既凸显了济南“么都”的特色,又体现了这款包容量大的特点。跟店里许多产品一样,这款包上市后很受本地年轻人的喜爱。

  老街上走走停停,记者看到的都是些年轻的面孔,处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的浪潮中,他们坚持在真实的世界里,用独到的审美和表达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方式。(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