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时报
2025-11-16 06:56:24
【编者按】
11月15日,济南正式进入“供暖时间”。当暖流再度涌入千家万户,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温度,更是一场持续了四十年的深刻变革。从“家家生炉”到“全域联网”,济南供暖的每一步,都写满了“退”与“进”的智慧。旧的退去,是时代必然;新的进来,是未来所向。

济南热力集团“黑灯换热站” 济南热力集团供图
一张破局“九龙治水”的供热网
曾几何时,济南多个小区物业或单位自建的“自管站”,构成了城市供暖体系中一个个孤立的“供暖孤岛”。它们“各自为战”,也冷暖不均,是许多市民冬日烦心事的源头。如今,这场持续多年的“九龙治水”正在成为历史。
“退”:自管站的“小时代”终结
“你看这个阀门,跟了我十几年了,现在终于可以‘退休’喽。”在济南西部一个建成近20年的小区换热站里,赵师傅抚摸着斑驳的管道,语气里充满了不舍与释然。
作为这个小区自管站的负责人,赵师傅的手机曾是小区的“供暖热线”,从管道漏水到暖气不热,从收费纠纷到设备维修,事无巨细,全都找他。
“自管站,说起来是‘自管’,其实就是‘自己管自己,好坏都得扛’。”赵师傅苦笑着说,“设备老了,想大修,钱从哪里出?向业主收钱,难度太大了。有时候只能小修小补,勉强维持。
这种分散、粗放、标准不一的“小锅炉”式管理,是济南供暖历史上特定时期的产物。它们虽然在一定阶段承担了供暖任务,但也带来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能源浪费严重、居民投诉无门等一系列问题。
自2020年起,在能源供热“一张网”格局之下,济南热力集团破题起势,陆续接管全市464座住宅小区自管站(网)及匡山、绿园供热片区,一举破解供热遗留难题,不断提升“温暖指数”。
“进”:供热“一张网”的智慧
旧的模式退了,服务和热源如何保障?答案在于供热“一张网”的构建。
每当接管一座自管站的同时,济南热力集团的智慧调度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那些刚刚被“收编”的自管站,其运行数据——压力、温度、流量已经作为一个新的节点,汇入全市的供热“神经网络”。
“收编自管站,不仅仅是换块牌子,而是要进行彻底的‘手术’。”济南热力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会对这些站进行全面的勘察、改造、升级,将其技术标准、运营流程、服务体系完全纳入全市‘一张网’,进行统一调度和智慧管理。”
这意味着,落后的设备被更换,手动调节被自动控制取代,依靠经验的“人治”被基于数据的“算法”覆盖。更重要的是,小区的居民将享受到与全市其他用户同质、同价、同标准的供暖服务,享受“供暖管家”的专业服务。
一个实现“看天供暖”的换热站
如果把供热系统比作人体,换热站就是输送温暖的枢纽。如今,这些枢纽正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济南,一种无需灯火通明、无需人员值守的“黑灯换热站”正成为主角。
“退”:传统换热站里的“人海战术”
在老一辈济南供暖人的记忆里,换热站是个“热闹”的地方。巨大的泵机轰鸣作响,值班人员需要24小时轮守,每隔两小时就要抄录一次仪表上的压力、温度、流量数据,手动调节阀门。这种依赖人工、经验判断的传统运营模式,可以称之为“人海战术”。它确保了早期供暖系统的基本运行,但也伴随着人力成本大、响应时间长、调节精度差等问题。
“进”:“黑灯换热站”何以能“无人驾驶”?
然而,今年冬天,在济南恒大悦庭社区内,出现了一种神奇的“黑灯换热站”。站内灯火通明是常态,但“黑灯”并非故障,而是“无人值守、智能运行”的智慧图景。
走进去,你会发现这里空无一人,只有设备低沉平稳的运行声。所有的运行数据,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经由物联网“快递”到几公里外的智慧大脑——济南能源集团的中央调度中心。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自动驾驶’的换热站。”济南热力集团和光公司副总经理朱伟峰解释道。“我们为它设定了最优的运行‘导航路线’(算法模型),它能根据室外天气变化、建筑保温特性、用户用热习惯等上百个参数,自动进行计算和精准调节。”
比如,天气预报说后半夜要降温,传统模式下,可能需要等用户感觉冷了,打电话来,调度中心再下令,站长再去调节,存在数小时的延迟。而现在,“黑灯换热站”的智能系统会提前数小时预判,自动、平缓地提升供水温度,实现“看天供暖”,用户甚至都感觉不到这个变化,家里始终是恒温的舒适。
一部监测“耳聪目明”的一体机
供暖的“最后一公里”,是管家与用户的面对面。曾经,他们的服务是“磨破嘴、跑断腿”的辛劳缩影;如今,一部“手持一体机”正让这一切成为历史。
“退”:“磨破嘴、跑断腿”的传统服务模式
“张大爷家暖气片一半热一半凉,估计是气堵了;李阿姨家滤网可能该清了……”这是供暖管家李尚福过去每天工作的开场白。他的“办公桌”在电动车的后座上,在无数个老旧小区的楼道里。
他的标配是:一个沉重工具包、一部24小时开机的手机、一叠厚厚的报修单。服务模式基本是“用户报修-客服派单-管家接单-上门处理”。这种模式的核心是“被动响应”和“人力覆盖”。
“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接打上百个电话,跑十几个小区,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李尚福回忆,“而且很多是小问题,像放个气、紧个阀门,但用户自己不会,我们就得一趟趟跑。效率低,自己也累得够呛。”
“进”:“手持一体机”让管家“心明眼亮”
从去年起,李尚福的“行头”升级了。工具包轻了不少,因为多了一个关键的“法宝”—一部装着专用App的“手持一体机”。可别小看它,它连接着后台的“智慧大脑”,是供暖管家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11月15日供暖第一天上午,李尚福没有像往年一样被用户的报修电话“轰炸”。他的手持一体机收到一条乐康街小区某户疑似循环不畅的系统预警信息,李尚福立刻点击“接单”,屏幕上随即显示出该用户的住址、历史维修记录、户内管道走向图。他提前准备好可能需要的工具,精准上门。果然,是入户过滤器发生了轻微堵塞,仅十分钟就解决了问题。
“现在干活,心里有底了。”李尚福一边滑动着屏幕上的待处理工单,一边说,“以前是我们追着问题跑,现在是数据领着我们发现问题。哪些是重点小区,哪些用户需要优先回访,系统都给我排好了序。”
从热源到运营,从管理到服务,济南供暖的“退”与“进”,是一场深刻的全链条、系统性升级。这背后,是一座城市发展理念的进化,是能源科技革命的缩影,更是对市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切实回应。四十载供暖路,变的,是技术与模式;不变的,是流淌在城市血脉中的那份温暖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