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时报
2025-11-25 08:54:23
“假如这是我的孩子,我该怎么照料他?假如我是孩子,我希望得到怎样的对待?”从2012年毕业后误打误撞进入特教行业,到2015年在家乡创办机构,再到如今运营3000平方米的学校,济南平阴县安善星语关爱中心校长孙燕用13年时光,从一名特教行业的新人,成长为带领团队守护数百名孤独症儿童的创业者,用爱心、耐心与专业,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撑起一片晴空。
一次“意外入行”,萌生回乡成立康复中心的坚定信念
2012年,刚从音乐专业毕业的孙燕,怀揣着当老师的梦想,意外看到了招聘老师的信息。“以为是教普通孩子弹琴唱歌的幼儿园老师,没想到推开教室门,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孙燕至今记得那个震撼的画面:八九岁的男孩肆意乱叫,两三岁的孩子用头不停撞墙,没有正常的交流,只有令人不懂的肢体动作。
在教学相处中,她渐渐地被孩子们“打动”:有的孩子无法表达需求,只能用哭闹发泄;有的家庭因孩子离异、倾家荡产,家长眼里满是绝望。“看着他们从不会说话到喊出第一个字,从抗拒接触到主动伸手,那种成就感,是任何工作都给不了的。”孙燕说,也是在那时,她了解到家乡平阴没有专业的特教机构,很多家庭只能带着孩子远赴外地康复,于是就萌生了自己开机构的想法。
为了这个念头,孙燕停职一年,辗转全国各地学习特教知识,考取了数十本相关专业证书。2015年,她租下两间小屋,安善星语关爱中心正式成立。“10多年前,家长对孤独症认知不足,觉得孩子‘只是不会说话’,不愿承认孩子‘不一样’。”孙燕说,开业三个月,她每天在幼儿园门口发单页,才迎来第一个学生。
从1名到近500名孩子,用细节守护成长点点滴滴
从两间屋到四间屋,从300平方米到500平方米,再到如今3000平方米的吃住一体校区,13年间,孙燕的机构搬了五次家,学生从1个到现在累计康复近500名孩子。“特殊儿童的康复没有捷径,靠的是日复一日的耐心陪伴和专业引导。”
作为机构的核心,孙燕的日常工作被密密麻麻的日程填满,为了坚持扎根一线教学,她把家搬进了学校。每天清晨,她都会提前到岗,逐一查看孩子们的康复档案,了解前一天的训练进展,根据每个孩子的状态调整当日计划。如今随着学校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困境家庭求助。孙燕了解情况后,从最初资助个别孩子,到2024年正式开辟托养区,免费收养了36名孩子。“管吃管住管康复,一分钱不收。”
这些孩子里,有4岁才会开口叫妈妈的;有家中实在困难,只能靠机构兜底的;还有的一天要换好几身衣服,因为无法控制行动能力的。“说没有压力是假的,但是我不能让这些孩子没有地方去,实在资金短缺时就靠其他项目填补。”在孙燕最艰难时,她甚至抵押了家里的房产,贷款200万元维持学校的运营,即便如此,她从未欠过员工一分钱。
全生命周期守护,让孩子“有尊严地活着”
“康复不是终点,让孩子们有尊严地活着、自食其力,才是最终目标。”孙燕的规划里,特教从来不是“童年限定”,而是全生命周期的守护。如今,她的校区不仅有针对小龄孩子的口肌训练、社交沟通、音乐疗愈等课程,还为大龄孩子开设了技能培训课。“未来十年,重点是给他们找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他们能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实现自我价值。”孙燕说,她不想让这些孩子只成为“被收养者”,更想让他们成为“有贡献者”。
而这份坚守,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孙燕的三个孩子。孙燕说,以前带女儿去给收养的残疾孩子送旧衣服时,她还会心疼自己的衣服,现在她会主动把漂亮衣服送给小朋友们。“上周六我带女儿去了一个孤独症孩子家,看到对方的困境,女儿把10块零花钱捐了出去,下午又拿出50块。我问她为什么,她不好意思地说‘太可怜了’,还说妈妈你做的事‘太帅了’。”
现在,孙燕开始尝试拍视频发布在社交平台,这是她13年来第一次主动宣传。“以前全靠口碑,现在也想通过平台寻求社会关注,希望能有更多人捐赠衣物、生活用品,或者给孩子们提供就业资源。”
13年来,她从“偶然”入行到公益坚守,把一个人的梦想变成一所安善星语关爱中心,从两间小屋变成3000平方米的“大家庭”。她用爱心抵御困境,用坚守照亮“星星的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