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11-26 07:12:10
近年来,济南各区县的社区服务实践堪称“有料又走心”——有自我造血的硬核实力,有精准破题的民生韧劲,更有多元协同的创新巧思。
从天桥区的“共富工坊”到市中区的“共享管家”,再到历城区的“就业驿站”,有效凝聚起政府、市场、社会的多元力量,在长期互惠的良性互动中,让社区服务既有温度更具可持续性,社会治理效能大大提升。
记者走访多个社区,探访“变闲置为资源、以服务换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故事。
天桥 创新多元载体激活幸福动能
无影山中路社区共富超市内,居民一边选购鲜花,一边预约最新一期的公益插花课程;无影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小朋友们写作业、学知识、做游戏,开启妙趣横生的假期;南村书房一角,大人孩子相约而坐、读书讨论……这些场景,是天桥区创新多元载体、提升社区可持续服务能力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天桥区坚持“社区搭台、多元参与、服务提升、居民受益”思路,健全完善供需对接、阵地运营、社区发展三大载体,合理利用社区资产,丰富社区服务、促进居民就业、发展社区经济、繁荣社区文化,走出了一条“多方共营强社、多元共赢惠民”的现代社区治理之路。
建平台扩容服务场景69处
在基层治理的细微处,一场名为“幸福家园·先锋行动”的民生工程正悄然铺展——通过“拆、建、扩、改”等多种方式,今年该区完成20处党群服务阵地的改造提升,推广专业机构整体运营、主理人驻点领办等新型空间运营模式,扩容社区食堂、创业工坊等69处服务场景,“晚邻易办”等222个错时服务项目更是让居民在下班后也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阵地服务支撑力得到全面提升。
为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天桥区还创新推出《社区社会服务资源清单》,建立起“服务主体申报—社区推荐—街道审核—区级把关”的四级筛选机制,从众多服务主体中选出45家优质机构、83项专业服务,覆盖从婴幼儿照护到长者关爱的全龄段需求。
在此基础上,65个社区根据自身特色,量身打造了一批深受居民欢迎的服务项目。如工人新村北村街道为幼儿设立“启智”课堂,工人新村南村街道针对年轻群体开办“青年夜校”课程,宝华街街道打造“共富工坊——全职妈妈梦想摇篮”项目,让居民在家门口也能实现自我价值。
强经济自主营收超过30万元
在无影山中路社区,今年3月成立的社区社会企业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招引众游国旅公司、德佑房产、乐邻共富超市、星谷教育等12家专业机构入驻,拓展儿童托管、旅游研学等多元服务,短短数月实现营收3万余元。
这一实践正是天桥区推动社区服务从“输血”向“造血”转变的缩影。今年5月,该区出台全市首个发展社区经济的实施意见,推出“社区社会企业+社区基金”双主体发展模式,首批选取6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委托天桥资产运营管理集团、小鸭集团等市场主体开展片区化运营,通过规范独立、合作、租赁、置换四种发展模式,一体推进布局优化、项目引入、活动管理、日常运维,同步提升阵地服务整体性、专业性。
目前,全区已成立4家“邻”系列社区社会企业,实施社区团购、就业指导等20个服务项目,自主营收超过30万元,111个社区基金良性运转,保障AI自习室等47个便民项目落地,实现服务供给与经济反哺良性循环。
优服务让收益充分反哺社区
社区企业运营产生的收益,最终流向了哪里?各社区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清晰答案:每一笔收入都经过规范管理,最终化作为民服务的切实资源。
在收益管理机制上,社区企业严格遵循“收支两条线、分级审批、公开透明”原则,并创新成立由社区党委、居民代表和党员代表共同组成的监督委员会。这一监督机制对企业财务、服务质量和项目运营进行全方位监管,同时定期公开财务信息,确保每一分钱都在阳光下运行。
收益使用方面,积极探索服务收益反哺机制,将所得利润的30%用于自身发展,70%用于反哺社区治理,并将一定比例的低偿服务收益注入社区慈善基金,持续拓宽社区资金的“蓄水池”。这些资金被精准投放到社区治理的各个环节:既用于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也用于帮扶辖区特殊群体;既能帮助居民实现“微心愿”,也能支持各类党群服务活动的开展。
“自从社区企业有了收益,我们为居民办事的底气更足了。”泉星社区党委书记张女这番话,道出了社区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数据显示,今年全区社区基金自主创收同比增长11%,构建起社区“治理-服务-发展”的闭环生态。

天桥区北坦街道用公益基金保障“爱心月饼”等公益项目。
市中 从“有”到“优”再到“久” 破解社区治理服务的可持续密码
当社区闲置空间变身“四点半课堂”,化解双职工家庭看护焦虑;当难寻的小修小补,成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宝藏”服务——民生服务升级,不只是多了项选择,更要从“偶尔有”到“服务优”,再到“长久在”。基层治理中,如何让民生服务精准对接需求、摆脱“一阵风”?市中区给出精准答案,以党建为核心抓手,构建“专业支撑+资源整合+闭环机制”体系,让民生温度恒久传递。
资源整合把零散服务拧成“暖心绳”
“水管漏水打个电话,半小时就上门!”杆石桥街道春元里社区刘大爷点赞的“金牌管家”,源于“区委统筹—部门联动—街道对接”机制。像“金牌管家”这样融合了城管、水务、供电等多部门力量的服务平台,让群众诉求响应更快、解决更顺。
春元里社区作为老旧开放式小区,曾受设施老化、物业缺失等问题困扰。社区聚焦民生痛点,构建“总管家-网格管家-共享管家”三级体系:党委书记任“总管家”统筹,网格员为“网格管家”下沉一线,更整合13个职能部门、13家共建单位及300余名志愿者组成“共享管家”队伍,实现“多元共治”。同时梳理10大类36小项服务清单,通过“接单-办理-回访”等六项机制,保障诉求“件件有反馈”。
空间盘活让服务阵地提质增效。社区打造2300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划分五大功能区,依托“杆石桥街道智慧家”平台实现“线上预约+线下服务”闭环。“小木匠工坊”“科普体验室”吸引159名家长预约,16条暑期托管需求促成“悦趣成长营”落地,累计受理服务需求45件,“指尖管家”服务精准落地。
人力与服务资源融合让“优服务”落地。社区吸纳368名热心群众组成“金牌管家”,联动共建单位形成“共享管家”池,开展公益课、歌唱比赛等特色服务。引入物业团队迭代“金牌管家”2.0版本,新增四种点单方式,实现“接单—服务—评价”智慧闭环。截至目前,已解决1283件民生难题,12345热线工单量下降54.8%,彰显资源整合的治理效能。
党建“搭台”让社区治理从“输血”到“造血”
“没想到在社区咖啡馆就能找到创业伙伴!”夜晚的麟祥街社区“泉城书房”,年轻人围坐交流的热闹场景,正是市中区以党建“搭台”、有效破解服务供给难题的生动缩影。
为实现民生服务从“有”到“可持续”,市中区以组织部门牵头,探索“党组织领办社区企业+专业机构”模式。社区严守“不与民争利”原则,兜底“群众有需要、企业不愿做、社区做不了”的居民高频需求,绘制“独立运营、合作共建、委托服务”路径图,依托党群阵地引入服务项目,填补商超覆盖空白、物业服务盲区,为居民提供精准化便民服务。如舜华社区的AI康养驿站,智能机器人为老人提供12种护理服务;隔壁“四点半课堂”,党员志愿者与教师值守解决了居民“看娃”难题。
兜底保障用闭环机制给服务“上保险”
为防服务“一阵风”,市中区以党建“兜底”,构建全周期闭环。“每笔收支都能看明白!”党员代表的信任,来自社区党组织主导的全流程监管。项目启动前经过居民议事、可行性评估等六重把关,运营中“独立账户+第三方托管”晒账单,服务后居民当“裁判”,对评分低的项目及时优化,绝不将就过关。
闭环机制不仅守牢“可持续”底线,更拉近党群距离。社区企业微利反哺楼道翻新、养老升级,居民看得见实惠、提得起信任。“党员带头干实事,钱花在明处、用在实处,这样的服务我们信得过,更盼着能一直办下去!”老人的话道出居民心声。
从破解“有”的难题,到提升“优”的品质,再到守住“久”的底线,市中区始终以党建为“根”,用专业化破解能力困境,用资源整合破解碎片难题,用闭环机制打破短效瓶颈,让社区服务从“被动供给”转变为“主动生长”。这不仅是市中区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更成为民生温度长久传递的生动注脚。

市中区杆石桥街道居民扫码进行“线上点单”。
历城 党建引领解码服务密码 绘就民生生态新图景
“现在大事小情找网格,响应又快又专业!”历城区董家街道甄家村居民娄大爷的感慨,道出了当地社区服务的蝶变。近年来,街道以党建为核心引擎,深耕“专业支撑+资源整合+闭环机制”三维模式,推动民生服务从“碎片化供给”向“系统化生态”跨越,让幸福温度浸润千家万户。
党建掌舵,夯实专业服务根基。街道以“六大课堂”构建分层培训体系,年内开展党员教育11场,覆盖790余人,锻造出一支懂服务、精业务的骨干队伍。便民服务中心里,残疾人服务“一件事”等专业窗口高效运转,年帮代办业务超8500件;针对老年群体“数字鸿沟”难题,工作人员化身“流动帮办员”,通过现场协助、远程指导等方式保障养老资格认证“一个都不能少”。

历城区董家街道开设残疾人服务“一件事”等专业窗口。
多元聚合力,破解资源整合难题。街道将党建、综治等网格整合成“一张网”,51个全科网格联动1512户党员户,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网络。联合企业建成2个“就业驿站”,三年开发公益性岗位695个;与历城城发集团合作升级董家卫生院,引入三甲医院专家资源,打造中医科、康复科等特色科室,建成全区首家街道级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年均惠及老年群体超3000人次;田间地头,党员干部化身“移动办公室”,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8场,助力“荀于花馍”“后二舍粉皮”等多个特色产业形成集群效应,带动农产品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闭环强效能,激活长效服务动能。依托“历接历办”平台,街道推行“未诉先办、接诉即办”机制,通过网格员专题分析会破解处置难题,累计处理各类隐患4917件,群众满意率达99.6%。针对重点诉求,组建欠薪专班实现“集中受理、限时办结”。今年以来,成功为430名农民工追薪1593万余元。从计生特殊家庭“巧手暖身心”联谊活动,到甄家庄村“普法小课堂”精准普法,街道构建起“需求摸排—精准服务—成效回访”的完整链条,让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感知”。
党建红引领民生暖。董家街道以系统化思维破解基层服务难题,用专业服务回应期盼,用资源整合凝聚合力,用闭环机制保障长效,勾勒出一幅“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民生幸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