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
2025-06-26 19:29:40
6月2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省”科技工作者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二场。四位来自农业育种、重大工程、智能制造、医疗科研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代表齐聚一堂,以扎实的科研成果、创新的技术突破,生动诠释了“踔厉创新护航国计民生”的使命担当。
陈学森:四十余载育“果芯”,让苹果扎根中国大地
“1978年,我带着‘用技术吃上白馒头’的朴素愿望,考入山东农学院果树专业。”山东农业大学教授陈学森谈起投身苹果育种的初心,言语间满是热忱。自1982年留校工作以来,他带领团队扎根苹果种质资源与育种领域,走过了43年的科研征程。
我国虽是苹果生产大国,却长期面临种源依赖进口、品种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红富士”“国光”等主栽品种均来自国外;2010年后,国内自主选育的富士系品种占比高达70%,不仅产品缺乏特色,套袋解袋、化肥农药等生产环节也推高了成本。
针对这些难题,陈学森团队以新疆野苹果资源挖掘为突破口,系统开展种质创新与育种技术研究。他们深入苹果原生境,采集保存野生种质资源,建立起全球规模最大的苹果种质资源基因库。通过多年研究,团队揭示了苹果风味、抗病性等关键性状形成机理,创制出200余份优异种质资源。
在育种技术上,团队创建了“三选两早一促”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将新品种选育周期从15年缩短至8年;开发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大幅提高了育种效率和精准度。他们育成的“龙富”“翠香”“美红”等系列品种,不仅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还具备富营养、强风味、轻简化栽培等特点。例如,“龙富”苹果含糖量比普通品种高2-3度,且无需套袋,每亩可降低成本1200元、增加收益1500元。
这些成果在山东胶东半岛、沂蒙山区以及西部黄土高原等地广泛推广,有力推动了当地果农增收和乡村振兴。陈学森也因在脱贫攻坚中的突出贡献,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其团队相关研究成果两次斩获国家科技奖,获授权发明专利90余件,为我国苹果产业装上了“中国芯”,推动产业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型。
钱宏亮:从“中国天眼”到深海高铁,突破工程极限
“建造50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每一个技术难题都像是横亘在面前的‘拦路虎’。”哈工大威海校区教授钱宏亮回忆起参与“中国天眼”(FAST)项目建设的经历,感慨万千。作为FAST结构系统副总工程师,他带领团队历时8年,攻克了超大口径、实时可调、超高精度等世界级技术难题。
FAST的反射面口径达500米,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要在如此巨大的结构上实现任意300米口径内反射面从球面到抛物面的实时调节,且精度达到5毫米,这在世界工程史上尚无先例。钱宏亮团队创新性地采用柔性索网结构,通过2225个促动器协同工作,实现了反射面的精确变形;研发的高精度节点连接技术,确保结构在强风、温差等复杂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使我国射电望远镜技术一跃成为世界领先水平。
在完成FAST项目后,钱宏亮团队并未停下创新的脚步。面对国家“向海洋要粮食”的战略需求,他们投身深远海养殖装备研发。针对深远海恶劣的环境条件,团队开发出“智能桁架式养殖平台”,采用柔性连接结构设计,可抵御17级台风;配套的水质实时监测系统和自动投喂系统,实现了养殖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将养殖存活率提升了25%。该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百台万吨”深远海养殖平台项目,为保障我国海洋食物供给提供了技术支撑。
同时,钱宏亮团队还将研究方向拓展至高铁运维领域。他们研发的“光纤传感+AI诊断”系统,利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可实时监测钢轨的应力、温度等参数,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提前3-6个月预警钢轨裂纹等潜在隐患,有效降低了高铁运维成本和安全风险。目前,该技术已在京沪、济青等多条高铁线路上应用。
凭借在重大工程领域的突出贡献,钱宏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其主导制定的5项国家及行业标准,为相关领域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曹先锋:14年磨一剑,让重卡生产线“聪明”起来
在中国重型汽车集团的生产线上,正高级工程师曹先锋已坚守了14个年头。他专注于重型卡车生产线自动化、数字化技术攻关,带领团队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封锁,用创新为“大国重器”的制造注入智慧动能。
发动机缸体生产线的核心设备“涨断机”,曾长期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维修周期长、成本高。一旦关键部件损坏,整条生产线就会陷入瘫痪。曹先锋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对设备的控制逻辑进行逆向解析,自主开发出“多轴联动伺服系统”。经过无数次的调试和优化,他们成功实现了关键部件的国产化替代,设备响应速度提升3倍,维修成本降低70%,彻底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为提升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曹先锋团队研发的机器人视觉引导技术成为一大亮点。该技术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赋予机器人“眼睛”和“大脑”,使其能够快速识别不同型号的零部件,实现0.01毫米级的精准定位,大大提高了装配效率和产品质量。应用该技术后,生产线装配效率提升50%,产品不良率下降至0.03%。
在推动智能制造升级的道路上,曹先锋创建了国内首个商用车数字化孪生工厂。通过整合数字主线技术与数字线程管理,实现了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全流程数据贯通。工厂开发的“柔性生产调度系统”,能够在1小时内完成8种不同车型的产线切换,高效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同时减少了传统批量生产带来的库存浪费,推动产业向低碳化转型。
这些创新成果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累计创造价值870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奖项20余项。曹先锋也因此荣获全国技术能手、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称号,他的创新实践,为我国商用车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树立了标杆。
陈大卫:用射线与免疫“组合拳”,延长肿瘤患者生命
“作为一名肿瘤医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用创新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带来更多生的希望。”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陈大卫,在放射肿瘤临床诊疗和科研领域不断探索,以创新疗法改写了肺癌治疗的“国际标准”。
传统的晚期肺癌治疗手段效果有限,患者生存期短、生活质量低。陈大卫团队聚焦放疗联合免疫治疗领域,开展了大量临床研究和基础探索。他们发现,大分割放疗能够激活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死亡,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抑制剂)联合使用,可产生协同增效作用。通过1200余例临床研究,团队成功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从23%提升至51%,中位生存期从11.2个月延长至20.8个月,这一成果为无数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
为确保放疗的精准性,陈大卫团队开发了“自适应放疗计划系统”。该系统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根据肿瘤的动态变化实时调整放疗方案,将放疗误差控制在0.5毫米内,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此外,团队还创新提出“远隔效应”增强技术,通过局部放疗激发全身抗肿瘤免疫反应,使转移病灶的控制率提高了38%。
这些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权威认可,被美国NCCN、欧洲ESMO等五大国际肺癌治疗指南采纳,成功将放免联合治疗纳入标准治疗方案。陈大卫团队牵头制定的《中国肺癌免疫放疗临床共识》,为国内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规范和指导。相关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资助,发表SCI论文42篇,其中3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凭借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突出贡献,陈大卫荣获202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医疗卫生领域唯一)、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23年中国医药卫生领域唯一)等荣誉。这位“90后”青年科学家,正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不懈奋斗。
从一粒苹果的基因改良,到“中国天眼”的毫米级精度;从生产线的智能升级,到癌症治疗的方案革新,四位科技工作者的故事,正是山东科技强省建设的生动缩影。他们以“十年磨一剑”的执着,突破关键技术、服务国计民生,让实验室里的创新种子在齐鲁大地结出累累硕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