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
2025-08-24 11:03:50
舜网讯 初秋的济南,依然绿意盎然。黄河畔,大明湖边,泉城公园里,一处处开放共享绿地正成为市民休闲、运动、社交的新选择。作为全国首批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城市,济南近年来持续探索绿地开放共享新路径,推动绿地开放共享工作走深走实。2025年8月,济南市政协启动绿地开放共享“再商量”,并连续开展多次现场商量,实地了解去年相关月度商量成果转化成效,聚焦绿地的规划、运营与功能提升建言献策,推动绿地从“看得见”到“走得进”,从“能共享”到“能乐享”,助力“百姓园林”从理念成为现实,共绘绿色惠民新图景。
生态保护与开放共享:平衡是关键
8月7日,调研组来到起步区黄河生态廊道二期,实地察看集防洪固堤、生态保护、自然景观和健身游览于一体的绿色长廊并召开专题启动会、开展现场商量。
绿地开放共享会迎来大量的人流,可能对绿地植被造成破坏,垃圾清扫保洁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加。“生态保护与开放共享的平衡是关键。”现场商量过程中多名政协委员围绕这一点提出意见建议。省政协委员李成提醒,需警惕部分绿地“满负荷运转、养护难、配套不足”问题,强调立足济南实际,科学规划、量力而行、稳步推进,避免速度过快导致管理脱节。市政协委员吴洪波从精准完善配套设施、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活化共享业态场景、搭建智慧服务平台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市政协委员张骞之建议,依托智慧小程序探索“分区分时、分片轮休”,热门区试行预约限流等方式平衡生态保护与开放共享。
业态叠加与体验提升:让“绿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8月中旬,调研组先后深入城市绿心和社区公园开展实地调研。在大明湖南岸,“疏绿透湖”工程成效显著,“城中之湖”的底色更加鲜明。泉城公园的Park+书享艺术空间则构建起“书香绿地”的典范。在贤文公园,便民步道直通小区,形成全龄友好的休闲场景;开辟了宠物友好专区的唐冶中央公园通过“绿地+”模式融入商业、文化、体育等多元业态,绿地功能从“观赏”延伸至“体验”与“生活”。
据介绍,年底前我市将累计开放共享绿地323处、总面积达139.3公顷,更多市民可在家门口享受绿色福利。如何进一步提升绿地体验感?委员们提出多项建议。在市政协委员茹晖看来,应该在共享绿地嵌入“科技+”(充电桩、信息屏)与“文化+”(公园图书馆),让绿地成为家门口的“诗和远方”。历城区政协委员潘东东建议,适量增设遮阳避雨区和休憩座椅。从事医疗工作的市政协委员孙海慧则更关注老年人与康复群体的体验,她认为可以增设专业康复步道、健康提示设施服务该群体。
管理精细化+共治常态化:实现“常绿长青”
绿地开放只是第一步,长效运营与维护才是真正的挑战。历下区政协委员赵琳表示,景观绿地和共享绿地在使用方式上的不同,决定了共享绿地从草种选育、水肥管理、病虫防治、设施维护、卫生保洁等方面都需要提升精细化养护水平。同时,她建议采取分批分区开放、周末及节假日等高峰时段加强安保和保洁人员配置,招募养护志愿者等方式提升绿地养护质效。
健全责任制度,志愿服务赋能,商业反哺共赢,数字治理提效……现场商量期间,多位委员围绕建立政府、企业、市民多方参与的共治机制提出建议。市政协委员尹梅青建议,明确各方管护责任边界,明确管理指引,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市政协委员王娇阳、王沪红等人从宣传引导角度建议,创新宣传方式,打造特色品牌,提升绿地活动市民参与度,真正让绿地火起来。同时,通过“市民园长”招募、绿地认养等方式,提升群众对绿地的情感联结与自觉守护的意愿;通过宣传引导,鼓励专业志愿者参与日常巡逻、文明指引、植物养护及环保宣传,减轻管理压力。历下区政协常委刘德永建议,有序引入便民自助售卖机等商业设施,用收益反哺公益养护,实现使用者便捷、管护者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多赢局面。立足数字时代背景,市政协委员赵宁期望通过数字赋能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实现共享绿地和植入业态的精准高效管理。
绿意沁入街巷,商量浸润人心。此次“再商量”,是济南市政协深耕“商量”平台、助推民生实事的生动延续。委员们的真知灼见、部门的务实担当与市民的殷切期盼,在一次次调研座谈中汇聚成泉城绿色发展的和鸣,为擦亮“百姓园林”品牌、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与幸福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