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2025-05-12 15:24:58
在很多人对“胖”的认识中,体重似乎是评判标准的全部。但医学研究早已明确指出,肥胖不仅是一种体重状态,更是一种由遗传、生活方式、环境等多因素导致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疾病,并常常伴随多种并发症。
近年来,中国超重和肥胖人群持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将有超过65.3%的成年人属于超重或肥胖状态。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人群更容易形成“腹型肥胖”——即脂肪主要集中在腹部、内脏区域。这种分布模式又被称为“中心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显示,腹型肥胖较全身性肥胖更显著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目前,近三成中国成年人已达到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在医学评估中,除了体重指数(BMI)这一通用标准,腰围、腰臀比、体脂率等指标也常被联合使用,以更准确反映脂肪分布和相关健康风险。
肥胖不仅是外观改变,更常常伴随慢性疾病共病。数据显示,89.1%的肥胖患者至少合并一种疾病,而肥胖人群出现四种及以上并发症的风险,是体重正常人群的12.39倍。
虽然生活方式干预仍是体重管理的重要基础,但医学界也在不断探索新的体重管理治疗选择。近期,一项已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SURMOUNT-5)显示,接受双靶点激动剂替尔泊肽(tirzepatide)治疗的非糖尿病超重或肥胖成人,在72周治疗后实现了平均体重减轻20.2%(约22.8公斤),腰围平均减少18.4厘米,并有64.6%的参与者实现了体重减轻≥15%。在该研究中,对照组使用单靶点激动剂司美格鲁肽的参与者,平均体重减轻13.7%(约15.0公斤),腰围平均减少13.0厘米。
这些研究结果为临床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长期体重管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多部门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推动体重门诊设立,普及科学干预方式。公众对肥胖的认知也应与时俱进——这不仅是生活习惯的问题,更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可以科学治疗的慢性病。公众对肥胖的认知,也应从单一的体重数字,拓展到对脂肪分布、腰围、代谢指标等多维度的关注。
科学的体重管理,不止于“瘦下来”,更是为了降低慢病风险、提升健康水平,迈出真正可持续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