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吊脚楼神奇平移 民间土法三天挪七米不影响照常生活

快资讯 2018-04-23 20:02:26

 贵州吊脚楼神奇平移 民间土法三天挪七米不影响照常生活

 4月21日,在贵州黔南州都匀市的陈家平寨,笔者见证了一栋吊脚楼平移7米的全程。整个楼的平移,使用纯手工的方法,用时三天,在21日晚成功实现了平移。

  村民们在准备一些必要的物料。由于需要腾出新的建设空间,这栋三层的木楼需要向一侧挪出七米的位置。

贵州吊脚楼神奇平移 民间土法三天挪七米不影响照常生活

  移楼前,先将木柱顶起,然后在木柱下垫木板和滚轴。这是木板和滚轴的细节。可以看到,楼的一侧再用可以旋动的坚固铁棍顶住。要同时布设好几条铁棍,以便楼体均匀受力。

贵州吊脚楼神奇平移 民间土法三天挪七米不影响照常生活

贵州吊脚楼神奇平移 民间土法三天挪七米不影响照常生活

  村民将木块固定在地上。用这些木块顶住铁棍。然后村民不断地旋转铁棍螺丝,从而推动楼体一点点平移。整个平移期间,生活未受任何影响,该住则住,该玩则玩。

相关新闻 百年名刹玉佛寺完成行走攀高 平移约30米顶升1米

  上海百年名刹玉佛寺(玉佛禅寺)平移顶升工程17日完成。经过两周的紧张施工和严密监测,寺内具有130多年历史的大雄宝殿整体向北平移30.66米,同时向上顶升1.05米,到达新的永久基址,标志着这项技术难度极大的古建筑“行走攀高”工程成功。

百年名刹玉佛寺完成行走攀高 平移约30米顶升1米

  9月17日,上海玉佛寺举行大雄宝殿整体平移顶升即位感恩法会。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据悉,为了完整保护历史原貌,此次大雄宝殿内的佛像及文物也随建筑整体平移和顶升,这在国内建筑史上也罕有先例,面临着许多技术挑战。

  平移中难度最大的是大殿地基加固和殿堂内佛像的保护。由于古建筑的地基质地比较松散,如果不做妥善处理,一旦在托放平移过程中发生较大震动,地基很容易发生坍塌。为此,施工方采取压力注浆的方法,将原本松散的地基变为一个坚实的整体。此次平移创新采用“框支撑”的保护技术,保证佛像在平移顶升的加速瞬间能够稳如泰山。

  而在最后的顶升过程中,采用的是交替顶升技术,其底部的千斤顶分为两组进行交替顶升,使建筑物连续受力,不发生偏斜。同时可实现连续控制和监测,这使得整个工程的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百年名刹玉佛寺完成行走攀高 平移约30米顶升1米

  9月17日,施工人员完成大雄宝殿最后10毫米的顶升施工。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始建于1882年的上海玉佛寺位于中心城区,目前年客流量200万人次左右。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玉佛寺方丈觉醒法师介绍,由于寺内建筑物间的空间狭小,容易造成严重的客流安全隐患,同时大雄宝殿建造年代久远,建筑又为砖木结构,历经风雨,存在虫蛀或松动情况。为了更好展现历史风貌,消除公共安全隐患,寺院决定启动保护性修缮工程,其中百年大雄宝殿的平移顶升工程难度最大,成功实施后将为国内古建筑保护修缮提供有益借鉴。

责任编辑:李欢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新闻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