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来的底气?制假商威胁记者 散酒灌制的“三无”网红是怎么火的?
万家热线 2019-02-26 10:18:42

对于制假者的嚣张,最好的回应就是执法部门的铁腕和重拳,只要执法部门足够硬气,制假者自然就没了底气。
2月25日上午,有媒体以《茅台镇洞藏酒:散酒灌制的“三无”网红》为题,报道了近段时间在电商、短视频平台上的“网红”洞藏酒造假内幕。报道刊发后中午12时许,记者接到贵州仁怀市一名白酒销售商电话,对方称,“我要整死你(记者)。”最新消息,仁怀市委宣传部表示,秦某已被当地警方带走调查。
制售三无白酒,攫取非法暴利,按理说,这种事被媒体曝光后,制假者理当惴惴不安才对。没想到,三无“网红”酒制假商不仅面对媒体曝光毫无惧怕,反倒口出狂言,威胁起记者来。
那么,临危采访,记者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一是要有客观、公正、平等的采访态度。现实社会生活中任何事件都不是简单的是与非。舆论监督的记者面对的是对立的双方,在所有的采访完成前,记者应该对双方都保持存疑的态度,对双方的辩解都认真听取,这是新闻报道公正、客观的基本要求。如果带着原有的价值判断进入采访,容易影响采访的公正客观,这不仅会影响到事实的获取,还可能激化所谓“非”的一方的情绪,导致冲突。
二是要恰当运用采访技巧。记者在采访中最主要的任务,是获取真实的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直奔主题地采访提问会激起采访对象的抵触,这就需要运用适当的采访技巧。比如面对采访对象激动的情绪,记者可以在采访方式上以退为进,先放弃自己需要的提问,从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等待对方情绪平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和记者达成共识后,再逐步深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三是避免正面冲突,寻找其他突破口。记者相对于动粗的采访对象来讲,处于弱势地位。好汉不吃眼前亏,我们应当善于和这些人作斗争,而不能只是勇于和这些人作斗争。自身的安全是确保完成采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对方态度坚决,不允许采访,记者没有必要强行进入,转而通过其他渠道或方法,也许照样能够完成采访和拍摄任务。
四是要树立法律意识和证据意识,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采访前应当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采访时将采访机、录音笔等随身携带,并且在采访过程中处于开机状态,把采访过程记录下来。录音是证据,能够反映事发时的真实情况,这样就为记者在日后的维权行动中争取到了有利的武器,从而避免采访对象的无端抵赖。
五是通过正当途径向有关部门投诉。记者对于自己所受到的侵害,可以向公安机关或者采访对象的上级部门投诉。自我保护,不仅意味着肢体上的保护,从更深层次上说,自我保护是要让自己的采访不留任何“口实”给对方,每一个采访都保持客观独立,每一个调查都扎扎实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