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让人们更重视技术了”——当下农民工求职就业状态考

大众日报 2020-05-18 09:25:55

  求职就业他们这样说

  “粗擦工”一天工资只有120元,“精擦工”一天280元,人还不好找,得提前预约。这种活很专业,4米来高的玻璃,工人要踩着一人多高的梯子“咯噔咯噔”地走,像踩高跷一样。双面擦玻璃器也得会用,用不好会把玻璃夹碎。

  ——招“精擦工”的程女士

  现在各个小区业主都有群。平时干活,你得价钱公道、技术过硬、处处替业主着想。否则一个差评,这个小区、甚至周边小区,你都进不去了。疫情好比大浪淘沙,让人们更重视技术、诚信了。

  ——43岁的商河龙桑寺镇崔家村人崔吉勋

  工资最近涨了,由年前的每月4400元涨到了4800元。是老板主动给涨的,应该是经济发展的原因吧,工资年年涨。

  ——一在建项目中的43岁钢筋班组长张太钦

  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困难是暂时的,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年后,我们公司老职工100%返岗,更加珍惜岗位了;新工人也有就业机会。

  ——惠尔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魏冬梅

  “疫情让人们更重视技术了”

  ——当下农民工求职就业状态考

“疫情让人们更重视技术了”——当下农民工求职就业状态考

  5月15日,山东天源服装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工人在熨烫服装。(□杨学莹报道)

“疫情让人们更重视技术了”——当下农民工求职就业状态考

  5月17日,兴润建设集团承建的“山东益通办公楼”工地,建筑工人在绑扎钢筋。(□张太钦供图)

“疫情让人们更重视技术了”——当下农民工求职就业状态考

  5月13日,在兴润建设集团承建的“山东益通办公楼”工地,记者杨学莹采访钢筋工张太钦(右)。(□李公训供图)

  □本报记者 杨学莹

  疫情冲击百行百业,农民工就业受到多大影响?记者日前以建筑业农民工为重点,到济南市全福立交桥劳务市场、张庄路劳务市场及建筑劳务输出大县肥城市、劳务输出大县宁阳县的建筑工地、企业、镇村进行了采访。

  劳务市场:

  很专业的活不好找人

  5月12日早晨5点30分,记者来到被称作“济南三大劳务市场”之一的全福立交桥劳务市场。立交桥西北角的自行车道、人行道上,农民工手拿锯、木方、刷墙辊子等标志工种的物件,背着工具袋,三五成群地向路边来人的方向张望。不时有找到活的“小分队”,高高兴兴地和同伴挥手告别,登上雇主的面包车离去,开始一天的工作。

  长方脸、皮肤晒得黝黑的张家才,今年48岁,老家在济南市济阳区太平镇张刘村,是个婚礼经纪人。平时,他有婚礼就回去帮人操办婚礼,没事就在济南打零工,七八年前就开始在全福立交桥劳务市场找活干了。他说,今年受疫情影响,一是开工晚,往年过完正月十五大部分人就回来了,今年3月中旬回来就算早的,他自己是4月8日回来的。再一个是有些小工地开工不足,活少了,工资有所下降。比如搬砖、和灰、保洁这类小工,年前一天工资170-180元,现在130-140元是常事。

  40岁的郝正去年从肥城市安临站镇郝家村来济南干装卸活,他说,以往一个月他能干20天,最近一个月干了15天。他从手机里翻出码垛的照片告诉记者,他七成的活来自20多家老主顾,他们多数是在城郊生产乳胶漆、分装沙石水泥等的小企业,有个别企业节后开工不足,活少了。价格方面,老主顾出价没变,搬运1吨货15-20元。但新主顾不一样,出手不那么“阔绰”了。

  除了张家才、郝正这样的“老人”,记者还遇到了几位疫情后才来这个劳务市场找活的工人。光头、圆眼睛、爱说爱笑的齐河人赵永新,今年40岁,最近4年在横店、东平、威海、枣庄等地的影视基地当群众演员,日工资从100元逐步进阶到了400元。但受疫情影响,影视基地有的至今未复工,有的复工了但片子不多,他便来到全福立交桥劳务市场当起了小工。工友笑着说他是“下来体验生活的”,他自己也不愁不忧:“先干着,等拍电影的恢复了,我再回去。”

  40岁的李女士,在济南一所小学门口的书店里打工。小学没开学,书店没开门,她就出来干零工。“房租一个月700多元,还有两个小孩要养,不能在家待着。干小工一天工资130-140元,挣点儿是点儿。”她说。

  活少了,人多了,小工出现了“人抢活”的场景。7点整,见一个男子过来招人,大家“呼”地上去将他围住。“打扫卫生,130元,要3个人。”男子说。“我们三个去行吧?”“我们仨!”多人人抢着应答。一眨眼,记者还没看清怎么回事,3位50岁上下的妇女就跟着男子离开了。

  8点多钟,记者和电焊工蒋红星骑车过路口,从立交桥东北角向东南角去。等红灯的工夫,一位50多岁的男子突然坐上记者的车后座:“你不是带着他去干活吗?”他指着蒋红星说,“我也去!”听说不是,他才半信半疑地下了车。

  和小工“抢活干”的状况不同,手艺好的技术工人(农民工称他们为“老师儿”)仍然抢手。跟一家装修公司在山大二院医技综合楼干保洁的55岁微山县人程女士,受老板之托招人“精擦玻璃”,这天一早没招到人,有点着急。她说,这种活很专业,4米来高的玻璃,工人要踩着一人多高的梯子“咯噔咯噔”地走,像踩高跷一样。双面擦玻璃器也得会用,用不好会把玻璃夹碎。“粗擦工”一天工资只有120元,这种“精擦工”一天280元,人还不好找,得提前预约。

  43岁的商河县龙桑寺镇崔家村人崔吉勋,早年在工地上干电焊,后来转行干了装修、维修。他自学考了电工证、消防工程师证,注册了装修公司,取得了消防、供热施工资质,现在领着5名工人,装修、消防、空调、水暖等活儿都能干。他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每个月仍然能干二十七八天活,几乎全部来自老客户介绍。只是怕打扰在家上网课的孩子,客户的装修大活很少,但维修等小活不断,总体没大受影响。

  “现在各个小区业主都有群。平时干活,你得价钱公道、技术过硬、处处替业主着想,否则一个差评,这个小区、甚至周边小区,你都进不去了。疫情好比大浪淘沙,让人们更重视技术、诚信了。”崔吉勋说。

  5月11日,晚上7点来钟,记者来到济南市槐荫区二环西路与张庄路交口西南角的张庄路劳务市场。路边一家汽修厂的台阶上,几位工人正在休息,其中52岁的齐河县人刘圣勤刚下班。老刘干了20多年瓦工,贴瓷砖每天工资400多元。他说,疫情对他的主要影响是开工晚了,3月份干了六七天,4月份干了20来天,而以前过了年就有人招工,天天都有活儿。现在,他除了干技工,小工也干。“等学校开学了,小区的装修活能开展了,技术活儿就能多一些。”他对日后的生计表示乐观。

  工人们也在想办法应对“活少”的问题。揽装卸活的肥城人郝正,最近花4000元买了一部电助力的小推车,普通手推车只能推200公斤货,用这种助力推车可以推1吨。这样,原来4个人干的活,只用2个人就可以了。他还想着找人把这小车改造改造,让它变得再轻些,一个人能搬动就更好了。

  建筑企业:

  建筑安装生产用工弹性很大

  “现在,我们在阿尔及利亚有4个在建工程,800多名工人回不来,还在坚持工作。在肥城培训完成、办完护照的工人出不去,出国劳务处于停滞状态。”5月13日,在肥城总部,兴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云岱告诉记者。

  肥城市是我省建筑业第二强县(第一是桓台县),有10万建筑大军。论产值,兴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当地是领头羊,2018年产值160亿元。该集团的工程遍及全国各地,也向国外输出劳务,每年输出上千人。

  李云岱说,这些参加培训的出国后备工人原来就是建筑工,基本都在本地工程中找到了活干。兴润在国内的项目,目前除了个别地区之外,基本都已复工。3月份复工之初,诸多工地集中复工,外地工人因交通不便、有人已在当地就业不再返回等原因,他们只好用本地工人替代,一度出现了“抢工人”的情况,工资也略有上涨。后来随着省际交通放开,外地工人陆续到位,用工逐步趋于正常,目前工人数、工效已恢复到正常水平的80%。

  山东益通办公楼,是兴润集团承建的一个在建项目。13日下午5点记者到工地时,工人们正在裙楼上绑扎钢筋。项目经理李公训告诉记者,该工地3月24日复工,绑扎钢筋原来想用四川队伍,他们吃住在工地,工效比较高。但疫情一来,外地工人往来不便,集中住宿也要求高了,宿舍改造会加大成本,就改用了本地队伍,瓦工也用了当地的,但木工还是用四川的。

  43岁的钢筋班组长张太钦,家在肥城市新城街道孙家小庄社区。他说,工资最近涨了,由年前的每月4400元涨到了4800元。和张太钦同一社区、46岁的钢筋工张伟,工资由年前的每月4500元涨到了5000元。张太钦说:“是老板主动给涨的。应该是经济发展的原因吧,工资年年涨。”

  山东军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肥城建筑安装行业的纳税第一大户。他们不搞土建,主打安装,特别擅长化工设备安装,每年能带出上万肥城工人,其中向国外输出上千人。

  军辉集团董事长李军英介绍,军辉目前在全国各地有大大小小1000多个安装工程。因为是在厂内作业,特别是搞检修、维修,工厂不停产,他们就不能停工。今年春节,他们大多数工程没有停工,大多数工人没有撤回。回来的工人,大部分正月二十左右就回去了,少部分因对方出于疫情防控考虑控制人数,没能回去。这些工人,只要向公司求助,都安置到了省内工地。

  “建筑安装生产用工弹性很大。投入的人多,就干得快点儿,人少就慢点儿,吸纳这些工人没问题。”李军英说,现在,军辉的工人工资和年前保持稳定,没有减少。

  肥城市建筑安装业发展中心主任陈位生告诉记者,肥城市共有143家建安企业,其中15家一级资质企业,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建安企业。肥城当地的在建工程也都基本全部复工了。

  服装公司:

  “捡便宜”得到了熟练工人

  5月15日,在宁阳县环城科技产业园内,山东天源服装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吊挂线上衣片满满,在“突突”的机器低鸣声里,工人们正在埋头缝制服装。公司副总经理雷印栓告诉记者,公司一半的订单来自优衣库,另外H&M、迪卡侬各占一成。目前,外贸订单减少不到20%,但公司转产隔离衣出口日本,并积极开发国内市场,目前订单排到了7月份。通算起来总用工5300人,和年前持平。单位定额的工资待遇、工作时长等也没有改变。

  用工人数不变,结构却变了。雷印栓说,受疫情影响,有些职工因需要陪孩子上网课等原因,没法来上班了,新招聘了500人。和往年需要现培训不同,这500人基本都是熟练工人。“有的是外地同行开工不足精简下来的人员,也有的是本地工人考虑防疫安全,不愿出省工作了。我们就‘捡便宜’得到了熟练工人。”

  在天源公司人力资源部,有一摞报名求职而未录用人员的表格。记者翻看了一下,他们学历从初中到大专不等,春节前多在外地工作,有的在北京当厨师,有的在济南的眼镜店工作,有的在外地民营医院当护士,还有的做美甲、司机、置业顾问、个体经营等,还有少数求职者近年来没有工作经历。

  宁阳县劳动就业办公室副主任丁祖文告诉记者,宁阳是个劳务输出大县,根据就业办今年3月底的摸排,全县67万农村人口,转移就业22.4万人,其中县内就业10.26万人,县外就业12.14万人,目前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疫情发生后,他们火速开发了“宁阳公共招聘网”及同名微信公众号,通过三大电信运营商和镇、村微信群,主动向全县人民推介。目前,共有105家企业在网上发布用工信息,提供就业岗位3622个,1763名求职者注册求职。将来,他们将重点跟踪关注这些求职未录用人员,加强精准信息服务,帮愿意留在本地的人找到工作。

  山东惠尔制革集团公司是宁阳一家汽车内饰革生产企业,本部今年春节后新招聘了100名工人。5月15日上午记者到厂时,37岁的新工人陈联新正在表面处理工序的机台上忙活。他是八仙桥街道沙岭店村人,今年正月十六面试进的厂。

  “春节前我在浙江温州一家外贸鞋厂上班。正月初六,厂里通知我‘先别来了’。我还挺懊恼:干了两年多了,干得好好的,再去哪里找活儿?没想到10天后就找到了工作。”陈联新说,他23岁就外出打工了,没想到宁阳的工资也涨上来了,他上个月拿到了4300元。车间按产量计工资,工友说能拿到4000元-7000元。这就跟温州的鞋厂差不多了。

  惠尔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魏冬梅告诉记者,现在,惠尔集团正在建设一个新工厂,延伸产业链,做乘用车车门、座椅内饰包覆。新工厂目前已部分投用,年后也新招聘了100名工人。待全部建成达产后,新工厂可用工1500人。“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困难是暂时的,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年后,我们公司老职工100%返岗,更加珍惜岗位了;新工人也有就业机会。”

  农民工:

  期待精准服务

  疫情期间,小工和技工在“市场待遇”上的差距,让很多求职者坚定了提升技能的想法。在张庄路劳务市场,43岁的齐河人郭东说,现在拜师学艺有点困难,就算老师愿意带,甲方也不见得愿意让新手上阵,怕干坏了活。除非一次用人较多时,“生手”才有可能“混”进去。

  在全福立交桥市场,电焊工蒋红星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他早年在济南一家激光切割机工厂里学会了电焊,在青岛一家企业打工时还和一名工友互相学习,现在记忆犹新。他觉得,现在劳务市场上的零工,很少能获得正规工厂一样的学习、实习机会。“技校招生应该不限年龄,让愿意学的人随时都能上。政府应该注重技术培训后的实习环节,可以通过补贴等形式,让企业愿意接收实习生,给工人创造更多实习机会,让他们从‘培训’到‘上手’无缝衔接。”蒋红星建议。

  采访中记者发现,有不少资源可以拿来为农民工就业服务。5月11日,记者来到位于济南市山大路华强广场1号楼29层的北京五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58同城公关部工作人员吴琼给记者提供了一份详细的58同城招聘研究院数据,其中对重点城市,分行业分析了全国节后招聘需求恢复的情况。遗憾的是,没有专门针对山东的数据分析。吴琼说,疫情期间,他们也多次协助政府和科研机构做好疫情反馈,如果政府需要,可以在数据等方面加强合作。

  吴琼介绍,疫情期间,58同城在招聘、房产、汽车、本地生活服务等方面出台了对商家的六大帮扶措施,包括所有中小企业可免费发布招聘信息、开通免费视频面试功能,推出房产经纪大学免费千门课程,上线临感VR、视频、直播看房功能等。她表示,这些措施,欢迎山东的企业积极使用,对扩展信息渠道、促进农民工就业或有帮助。

  5月15日下午,记者来到曾创造“劳务输出的鹤山模式”的宁阳县鹤山镇,参观了镇区的“中国农民工馆”。馆里珍藏着从1992年起,宁阳及周边肥城、汶上、东平等地的农民工从鹤山出省务工,历年临行前的合影。鹤山镇党委委员李红卫说,现在,这些农民工有的变成了老板、技术工人,他们带着资金、技术、经验,开始返乡创业了。截至目前,鹤山镇返乡创业人员累计320多人,提供就业岗位4000多个。今年疫情后,鹤山镇内仍能保持充分就业,这些返乡创业人员功不可没。

  记者离开前,拍下了馆里一张当年的照片。农民工登车前扭头告别时,那满怀期待的表情,令人动容。

作者:杨学莹 责任编辑:李欢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