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支边园丁:像格桑花开在孩子们的心田

海报新闻移动端 2020-09-10 14:48:00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仇晶 济南报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支边教师群体,在秉持这样的传统教学意义之外,还多了份建功在边疆的壮怀与豪迈。从2010年开始,山东省委省政府便把教育支援做为山东对口援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山东教育工作者前赴后继支边兴教,在立德树人的岗位上,为受援地播撒下一颗颗关于知识和希望的火种,开展组团式支援,发挥传帮带作用。不仅通过人才“输血”、资金帮扶有效缓解受援地教师短缺的现状,更不断变“输血”为“造血”,为受援地留下一支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展现教育支边的齐鲁担当。

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

格桑花,是西藏的特有花卉,花的名字寓意为“幸福之花”。

“我要做的,就是让格桑花开在每个孩子的心里!”这是援藏特级教师、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德育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张志强的心愿。

“西藏不只是缺乏数理化教师,更缺乏心理健康老师,迄今为止,日喀则没有一所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一位援藏同行对张志强说的话,一直压在他的心中,使他萌生出援藏支教的想法。2018年7月,张志强踏上通往雪域高原的支教路。

一间十平米的小屋、一张桌子、两把椅子,这就是张志强刚刚到日喀则市第一高中时开设的心理咨询室,现在依然在用。这里条件虽然简陋,却温暖了无数学生的心房。

初来乍到的张志强没有急着开设心理健康课,而是走到学生们中间,跟他们拉家常、做朋友。经过一番调研,他发现绝大多数孩子乐观、单纯、可爱、心地善良,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原生家庭的忽视及教育方式不当,存在着关爱缺失和自我认知迷茫的状况。

一天,一个名叫卓玛(化名)的高三学生来到咨询室,未语泪先流。原来,卓玛自高二下学期开始出现精神恍惚、晕倒现象,医院诊断她患上了“重度抑郁”,要求住院半年治疗。可是面临高考,家长和卓玛都不愿意放弃参加高考的机会,决定回家边上学边服药治疗。可是卓玛的症状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有加重趋势,甚至危及生命,学校与家庭的压力骤然增大,卓玛的班主任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向张志强求助。张志强了解情况后,开始利用晚自习时间对她进行心理辅导,第一堂辅导课,面对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卓玛,张志强始终在认真倾听,了解孩子的心路历程。此后,每周他都会为卓玛提供一到两次辅导,帮助她调整认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也与卓玛的家长开展沟通,指导他们成为治愈孩子的助力。经过一学期的咨询,卓玛晕倒的症状逐渐消失,睡眠也变好了,到了高三下学期,根据卓玛的意愿和评估结果,张志强同意结束咨询。2019年7月,卓玛顺利考上了大学。

张志强用实际行动一步步实现自己的心愿,在孩子们彷徨的心里撒下种子,生出美丽的格桑花,映照光明的未来。

截至目前,张志强已先后给2000多名学生上过心理健康教育课,近百名孩子单独找张志强做过心理咨询。就连回济南探亲,也阻碍不了张志强辅导学生的劲头,他的爱人常调侃他:“身在山东心在藏,一天也放不下你的学生。”

作为日喀则市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拓荒人”、目前全国唯一一位长期进藏支教的特级教师、2000多名藏族学生信赖有加的“人生导师”,张志强又将自己的援藏生涯拉长一年:“到这里越干越觉得有干头,越觉得孩子们离不开我。可仅凭我个人努力是不够的,我还得给学校带出一批心理健康教育骨干,三年时间不够,所以又决定延期一年。等四年期满,这里离开我照样玩得转的时候,我就可以放心地离开了!”

近年来,山东在提升教育援藏“软”“硬”件上苦下功夫,“十三五”期间,共投资36415万元,完善日喀则市第一高中、桑珠孜区、南木林县、白朗县、昂仁县、聂拉木县等5县(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针对日喀则地域广大、农村分散的特点,援藏力量与受援地联合制定村级学前教育点标准,提升建设标准,打牢“硬件”基础,改善办学教学条件,为全面实施全链条帮扶提供重要支撑。有了硬件保证,山东援藏积极实施“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和“万名教师支教计划”项目,按照国家选派要求,在全省规范化中学分批选拔120名骨干教师,重点帮扶日喀则第一高中、第二高中和白朗中学。对接受援学校管理与教学需求短板,选派多名校级领导实施组团式管理,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努力创建区内示范、区外一流、全国知名的西部现代名校,为受援地教育教学水平腾飞插上翅膀。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从海拔33米的聊城莘县,到海拔3300米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聊城莘县物理老师田春清穿越万里开始了她的援青执教之旅。

望着海北连绵起伏的高山、一望无际的草原、成群的牛羊……田园牧歌似的风光,却是横亘在当地孩子们求学之路上的沉重阻碍。

很多孩子的家都在牧区,最远的距离学校有二百多里地,他们放学后从县城坐车到乡镇,再步行回家,很多孩子中午放学,晚上八九点还到不了家,因此学校执行的是上学10天休息4天的模式。有学生告诉田春清,冬天上学的路上会遇到狼,他们只能结伴同行,大声唱歌把狼赶跑,听到这里,田春清的泪水一下子涌出了眼眶。而更令田春清感到揪心的是孩子们的成绩。刚刚接到这个班时,全班的平均成绩只有16.8分,是全年级倒数第二。

为了提高学生成绩,田春清做过许多尝试。她把在内地讲学的一些方法带到课堂,但发现生搬硬套的方法对于环境条件特殊的刚察县有些行不通。于是,她不断分析探索适合刚察孩子们的教学方式,把前期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主动性上,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入手,强化学生“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田春清告诉学生,要把自己当做授课老师,用自己的思维方法展示自己的风采,预习知识完成导学案上的训练。

对于刚察孩子而言,这样新鲜的教学理念还是第一次听到,自主学习的意识快速形成,课堂上学生们更加踊跃,一年的时间,田春清班里的成绩从年级倒数第二,一跃成为年级第二,还有两名学生进入了年级前十名的行列。

一年的援青生涯结束时,田春清对于这片土地已经有了浓厚的感情。她不放心不舍得这些高原上的孩子。有的学生告诉她:“老师,我要考到你们山东的大学去。”这让她有了欣慰,也觉得自己的援青时光是值得的。

十年来,山东省在教育领域累计投入援青资金1.75亿元,实施援建项目34个,累计选派217名教师到海北支教,组织867名教师到山东培训,从基础设施、教师选派、异地办学、定向招生、人才培养、名师送教等各个方面,竭尽所能开展全方位教育帮扶,有效缓解了当地教育资源匮乏、教师人才短缺的问题。

近年来,山东与海北学校聚焦教学实际问题解决的交流交往日益密切,搭建教研互通、战略合作、学校结对三大交流合作平台,双方教师围绕教学水平提升的互访互学、课例研讨、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日趋成为常态,以教科研带动教学的理念在海北州深入人心。2013年起,在山东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两地开展联合办学,2016年以来,山东海北高中班已经顺利毕业四届学生,这些学生高考均取得优异成绩,87%的考生超过了重点线,97%的考生超过了本科线,100%的考生进入大学校园深造。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一位外地教师的去留,牵动着一乡老师们的心。这正是发生在山东援疆教师秦贞平身上的故事。

新疆喀什地区的疏勒县巴仁乡地处城乡结合处,教育基础薄弱,全乡教师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且非师范类专业老师居多,教育教学理念陈旧,教学资源匮乏。2018年8月,山东援疆教师秦贞平的到来,如同一场及时雨,为喀什地区疏勒县巴仁乡的教育系统注入活力。凭借个人出色的业务水平,秦贞平的援疆工作逐渐从单为学生执教转向为全乡教师提供培训教育:“比起只抓70多个学生教育的‘输血’式工作,我认为把当地教师队伍培养起来的‘造血’需求对当地而言更为迫切,是改善当地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援疆工作不分份内份外”是秦贞平的工作写照,工作上他用心关注教师发展,在巴仁乡的日子,他不是在听课、培训,就是在去听课、培训的路上。他深入全乡6所小学和14所幼儿园,对每个单位开展不少于一周的调研,并为全乡387名老师开展培训或个人指导,仅2019年全年就开展培训近70场。而在工作之余,他用情关心教师生活和心理,利用一壶茶、一顿饭的闲暇时间,帮助年轻教师纾解压力,解决困惑,“他就像一个长辈那样关心我们的成长,设身处地为我们考虑,他告诉我们的事,对我们说的话,有些连父母都没有对我们讲过。”青年教师罗思昱这样说道。

他用心用情地工作换来的是全乡教师的尊重、信任和爱戴。巴仁乡教育党总支书记赵淑萍评价其为巴仁乡教育大家庭中最重要的一员,在他的指导、影响和带动下,全乡教育团队成长为更加团结的集体,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学生成绩也不断得到提升。

因此,当听闻秦贞平援疆期满的消息时,全乡387名教师通过向上级部门联名申请的方式表达着不舍与挽留。

一面是对家庭的牵挂,一面是对这份援疆事业的热爱,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秦贞平还是决定再续一期:“困难虽然很多,但想想在自己的努力下,乡里教育现状的改变,老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感觉这一切都值了。如果能留下继续援疆,我要继续发挥援疆人的引领作用,真正带出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实现援疆的造血功能。”

秦贞平的举动是山东教育援疆人才的缩影。近年来,山东援疆指挥部不断创新“组团式”帮扶模式,加大人才“造血”力度,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促成两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百校牵手”,进行结对帮扶;山东省属普通高校向喀什地区三年投放1000个定向招生计划,培养当地急需师资;近三年来,山东省在喀什地区支教人员达到1417人,实施援疆“互联网+教师培训”,线上为受援地培训教师14000名以上,成立“鲁喀教研联盟”,惠及当地教师8000余人次。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9月1日,山东省第二批“万名教师支教计划”援兵团教师顺利抵达乌鲁木齐市,开展为期1年的“组团式”支教工作,山东省高度重视此次教师选派工作,所选的36名教师来自济南、青岛、德州、枣庄四市,其中中共党员16人,高级教师10人、一级教师24人,所教学科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10个学科。老师们也将分赴十二师9所学校开展“组团式”支教。

此次援兵团支教教师比首批增加11人,其中有3对夫妻携手援疆,来自德州市同济中学的赵宝振和温艳红夫妇便是其中的一对:“援疆是我和妻子多年的梦想,我们能为十二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感到特别自豪。我们会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尽快转变角色进入工作状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援疆事业中,为十二师建设教育强师增砖添瓦。”

近年来,山东省援兵团干部管理组通过实施“惠民助学”工程、支持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组团式”教育援疆、深化大学生援疆项目等方式,写好援疆“奋进之笔”。

首次在兵团第十二师设立60万元“泰山教育基金”,奖励100名优秀教师、500名优秀学生,重点对贫困教师、贫困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帮扶。积极打造“互联网+远程教育”品牌,推动十二师学校与青岛市11所结对学校的交流共建,开展空中课堂、教研培训100余次,6000余名师生受益于青岛名师的授课和讲座。

山东教育援兵团还划拨资金支持104团学校创建远程教育示范学校、头屯河农场学校等建设智能书法教室。启动山东省实验幼儿园和十二师明德幼儿园结对共建,对明德幼儿园进行改造提升、建设五一农场怡丰园幼儿园,提升幼儿园办学水平和园区环境。

同时建立“援疆教师工作室”,开展“微组团式”包班教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依托兵团山东商会等社会力量,开展“鲁兵情深齐鲁书香”“海洋书籍进校园”图书捐赠活动,共捐赠6000余册、价值30余万元的图书和光盘,建立了兵团第一所校园儿童绘本馆——齐鲁绘本馆。遴选曲阜师范大学25名硕士研究生来十二师支教,着力补齐十二师师资不足的短板,带动提升师资教育水平。山东教育援兵团工作久久为功持续发力,让教育援助品牌不断深入人心,续写山东教育援兵团第十二师工作新篇章。

支边兴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山东的支边教师们,用胡杨般的奉献坚守,在巍巍雪山、戈壁荒漠中守望着民族的未来之花。

责任编辑:卢卫美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