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旭光:制造业要耐得住寂寞,舍得“烧钱”

舜网-济南时报 2021-04-17 06:54:34

谭旭光:制造业要耐得住寂寞,舍得“烧钱”

  提到谭旭光,他的“企业家”标签,可能更为人所熟悉。在4月16日上午举行的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山东重工集团董事长、潍柴集团董事长、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谭旭光被授予山东科学技术最高奖。这不禁让人后知后觉,原来,他还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是一个“科技型”企业家。

  从1977年进入潍柴,谭旭光就与发动机结下深厚的缘分,44年来,他带领团队在这个领域越凿越深,从不懂到学懂,从引进到模仿,从被世界行业巨头看不起到自立自强、受行业尊重,在这期间,他屡屡被社会赋以“疯狂”“大胆”等标签,而接踵而至的省市乃至国家级奖项不断证明着他们勇闯“无人区”的创新成就。

  在科技创新大会上,他直言,在科技制高点上,要有攀登世界一流的志气,要有“疯子”精神,要创造世界一流的成果,舍得在研发上“烧钱”。

  60岁的他,谈及科研创新亦十分清醒。“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要耐得住寂寞,克服浮躁,不仅要十年磨一剑,更要二十年、三十年磨一剑”。

  并购绝不“拉郎配” 着眼于技术短板强链补链

  在谭旭光看来,成功企业的领头人一定是科技型的战略管理者,而不是一个单纯的企业管理者。他对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让潍柴屡攀高峰。比如,研发的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技术,一举拿下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突破电控核心技术垄断,开发了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蓝擎”高速重型商用车柴油机;带领研发团队发布世界首个突破本体机热效率50%柴油机,打破世界公认的技术难题;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寿命突破两万小时,领跑行业……

  随着潍柴重型高速发动机销量做到了全球第一,谭旭光和团队却在想,产品再好也要求人,不能永远只给别人做发动机供应商,是不是敢第一个“吃螃蟹”?

  当时,资本大鳄“德隆系”崩盘,其控制的湘火炬资产出售,谭旭光与团队果断提出并购湘火炬。当年拍卖,有的企业出2亿,有的出4亿、出6.4亿,谭旭光则一把拍了10多亿。人们惊呼:天价!

  现在看,湘火炬给潍柴带来了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价值。更关键的是,潍柴由此构建起“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的动力总成系统,形成了全球重卡市场唯一 一条“黄金产业链”,凭此支撑中国自主品牌商用车占据国内99%的市场份额。

  “‘谭大胆’就是那次事件在国内叫响的。”谭旭光说,正是有了湘火炬,才有了后来的“黄金动力总成”。

  湘火炬的并购拉开了潍柴技术强链补链的序幕。当潍柴经营好转后,储备了大量的现金。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谭旭光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走出去,面向世界整合资源。“当时的定位非常清楚,我们的收购兼并不是做业绩数字的‘加减’,不为世界500强目标而并购,追求的是通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来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谭旭光说,他们用了五年时间,围绕短板,全球整合高科技企业,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双赢。

  “历史上我们吃过亏,濒临破产,银行3.7亿的债务还不上,为贷款两千万给职工发工资,我都上门求人。”谭旭光说,正因此,在收购过程中,他坚持市场化原则,绝对不“拉郎配”;一定是用的自己口袋里的钱,而不是银行的杠杆。把握好这两条原则,即便失败了,也不欠银行的债务。

  研发引才不计成本 培养创新“疯子”

  4月16日,在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谭旭光表示,在科技制高点上,要有“疯子”精神。潍柴20多年的发.展,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心无旁骛。要弘扬“疯子”精神、钉钉子精神搞创新,扎扎实实走科技创新之路。为创造世界一流的成果,企业要舍得在研发上“烧钱”,更要舍得有方向性的“乱烧钱”。

  这些并非空话。潍柴这些年的创新都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比如,50%热效率研发专项,就历时5年,上千名研发人员参与,投入资金高达42亿。

  除了舍得在研发上投入,谭旭光对科研人员非常重视,常常亲自面试高端人才,在待遇上也舍得投入。比如,2005年潍柴引进第一个海归博士,年薪18万美元,远超潍柴高管。在潍柴2019年科技创新奖励大会上,他们更是拿出1亿重奖科技功臣,其中个人单项奖励最高1000万元,一时轰动全行业。

  谭旭光认为,引进人才是投资,有回报,而不是成本。无论研发还是引才,都是潍柴为建立创新生态所做的努力。科技生态是企业的生命线,要让那些想干事、敢干事的人,不受约束,培养创新“疯子”,才能创造出别人想象不到的成果,我们缺少的就是这种人。

  按照计划,山东重工今年研发投入要在202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未来,在高端高速大缸径柴油机、高端液压、燃料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上,他们都将立下军令状,全面迈向世界一流。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我的鼓励,更是鞭策,我要用生命捍卫梦想,让全世界都知道山东有个潍柴,潍柴是山东父老培养起来的。”谭旭光说。(新时报记者黄敏)

作者:黄敏 责任编辑:颜甲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