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城市群瞄准世界级,构建沿海超级城市群连绵带

新黄河客户端 2022-01-07 07:34:55

  进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顶层设计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再次进阶。1月6日,山东省政府印发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而持久的动力源,目标是到2025年,建成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群;到2035年,跻身世界级城市群行列。

山东半岛城市群瞄准世界级,构建沿海超级城市群连绵带

  实现从区域性到世界级城市群跨越

  “山东半岛城市群”概念已有十多年。2007年,山东首次发布《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2006-2020年)》,包括青岛、济南、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和日照在内的8个城市,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的首批参与者。当时规划目标着眼于把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成为山东省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综合竞争力强大的国际化都市连绵区和城市空间联系密集区。

  2017年2月,山东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的批复》,此时山东半岛城市群已覆盖所有地级市。规划提出,到203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将保持全国先进位次,全面建成发展活力足、一体化程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国家级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瞄准世界级,构建沿海超级城市群连绵带

  短短的十余年间,山东半岛城市群快速发展,城市群内部联系不断增强,外部互动日益增多,能级不断提升。在2020年发布的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山东半岛城市群排在全国19个城市群“发展壮大”层级第一位,仅次于第一层级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五大城市群。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山东半岛城市群战略地位和龙头作用愈加凸显,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国内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辐射力将全面提升。到2035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实现较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济南、青岛进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跻身世界级城市群行列。

  锚定“三个走在前”,加快“三圈”一体化发展

  《发展规划》以“三个走在前”为主框架,明确了山东半岛城市群五大定位,即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引领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文化“两创”新标杆、改善民生共同富裕典范。作为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双核”,在发展布局上,首要的是推进济南、青岛能级跃升,强化济青双城联动,分别以两市为中心,构建1小时通勤圈。加快推进户籍便捷迁徙、居住证互通互认、教育医疗资源共建共享。

山东半岛城市群瞄准世界级,构建沿海超级城市群连绵带

  山东三大经济圈

  2020年是山东“一群两心三圈”区域战略加快发展的一年。值得注意的是,《发展规划》着重列出专门章节强调“加快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其中,做强省会经济圈部分,加快推进济淄、济泰、济德同城化,明确了济南等七市各自定位。如支持济南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支持淄博建设全国新型工业化强市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支持泰安建设智能低碳发展示范区,打造山水宜居典范城市和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支持德州建设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开放门户,推动齐河全面融入济南发展。

  “三圈”协同互动,建立完善三大经济圈协同联动机制,依托济青、鲁南通道和沿黄生态带,打造三大“黄金廊带”。济青科创制造廊带,以“济南—淄博—潍坊—青岛—烟台—威海”为主轴,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集聚带。沿黄文化旅游生态廊带,以“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滨州—淄博—东营”为主轴,打造中华文化标识集聚带。鲁南物流能源廊带,以“日照—临沂—枣庄—济宁—菏泽”为主轴,建设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和能源基地。

  引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推进与中原城市群对接融合,探索济南、青岛、郑州、西安等市共享大科学装置,共担重大国家科技创新任务。推动构建沿海超级城市群连绵带。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交汇南北、联通陆海的区位优势,与京津冀、长三角联动,促进沿海城市群布局优化。

  2025年前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90万户

  城市群的建设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此,《发展规划》提出以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为方向,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在智慧城镇化方面,各县(市、区)全部建成三星级以上新型智慧城市,塑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智慧标杆城市,形成全国领先、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山东半岛智慧城市群。支持济南、青岛、威海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

  在绿色城镇化方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老旧小区、街区、厂区和城中村改造,2025年前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90万户。在双向城镇化方面,引导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实行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畅通入乡返乡渠道,允许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拓展居住证功能,增加居住证附着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办事便利。

  济青主城区轨交扣环成网、新城区连线贯通

  交通基础设施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对内、对外协同发展的纽带。《发展规划》从陆、海(水)、空三个层次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

山东半岛城市群瞄准世界级,构建沿海超级城市群连绵带

  交通廊道示意图

  陆路方面,积极融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布局,加快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四横五纵沿黄达海”十大通道。提升沿海、京沪、京九通道,加快完善京沪辅助、滨临通道,以“五纵”通道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区域连接;加快构建青岛经济南至郑州、西安、兰州、西宁的“一字形”沿黄陆海联运大通道,实现与沿黄流域高效便捷联通。持续完善济南、青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和烟台、潍坊、临沂、菏泽枢纽全国性服务功能,培育一批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123”客运通达网,实现经济圈内1小时、省内各地2小时、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到2025年,高速公路在建及通车里程达到10000公里左右,基本实现每县(区、市)有2条以上高速公路。开展“智慧高速公路系统工程”试点,打造全国首个面向无人驾驶的智能网联高速公路封闭测试基地。

  按照适度超前原则,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合理布局线路和站点,加强省会、胶东、鲁南经济圈内城际铁路规划建设。推进济南、青岛等城市开行市域(郊)列车。有序推进济南、青岛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实现主城区扣环成网、新城区连线贯通。到2025年,全省铁路总里程力争达到9700公里。深化与辽东半岛跨海通道论证研究。

  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群,优化港口布局,构建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潍坊港、威海港、东营港、滨州港为补充的港航体系。提升京杭运河、小清河、新万福河等内河航道网,扩大航道通达范围。积极参与开拓“冰上丝绸之路”航线。

  培育现代化机场群,提升济南机场和青岛机场国际枢纽功能,推动烟台机场、临沂机场打造区域枢纽机场,新建枣庄、聊城机场,迁建济宁、潍坊、威海机场,研究布局滨州、淄博、泰安机场。到2025年,通用机场达到30个。

  打造区域创新中心,筹建空天信息大学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为半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为此,《发展规划》提出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创建济青综合性科学中心。开展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支持济南、青岛集中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依托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中科院济南科创城、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载体。

  全面提升城市群人才教育实力。深化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持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生院等驻鲁部属高校强化“双一流”建设,力争在若干学科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推动省属高校向国家“双一流”迈进。建成康复大学,筹建空天信息大学,推进山东大学龙山校区(创新港)、曲阜师范大学曲阜校区扩建等项目建设。建设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打造产教融合型城市,支持烟台建设航天航空职业学院。

  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开展省级共同富裕先行区试点

  城市群发展的目的是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实现更高水平的劳有所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一系列发展规划涵盖从出生、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方方面面。

  落实国家生育政策,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释放生育潜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确保每天校园阳光体育运动不少于1小时;到202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深化推进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推进城市群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提升医护人员培养质量和规模,扩大家庭医师签约服务范围。坚持房住不炒,支持济南、青岛深化住房租赁市场建设试点,有效解决困难群体和新市民住房问题。探索共有产权住房建设,完善长租房政策。到202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提高到40平方米。

  在增加收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上,《发展规划》提出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行动计划,开展省级共同富裕先行区试点,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确保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地方生产总值增速。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激发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等重点群体活力。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制度,健全工资集体协商、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将工资增长与职业技能、经济效益挂钩。确保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到202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下降到2.2左右。

作者:罗晓飞 责任编辑:卢卫美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