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3-27 06:45:31
正在改扩建的京台高速齐济段黄河特大桥主桥。
近日,在京台高速齐济段,全国首条“6改12”改扩建高速公路建设正酣。作为山东省交通网“九纵五横一环七射多连”的“纵七”主动脉,京台高速齐济段改扩建项目正以科技创新为笔、绿色发展为墨,绘就智慧基建新画卷。
“该项目明显具有‘两高、两难、七首创’的特点,建设者正通过装配式施工、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助力等方式,以数字化、工业化和生态化理念重塑高速公路建设标杆,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现场相关负责人表示。
主打绿色智能出新招
在京台高速齐济段改扩建项目沉浸式体验馆里,视频里展示的超宽车道让人震撼且充满了无限遐想:老京台高速犹如一条饱经沧桑的褐色丝带静静蜿蜒伸展,见证了岁月变迁;两侧新建的高速公路像灵动的巨龙如影随形、拔地而起,形成一幅绝美的画卷。
作为京台高速(山东段)改扩建的最后一段,京台高速齐济段改扩建项目是全国第一条“6改12”车道改扩建项目。项目起自京台高速与济聊高速相交的晏城枢纽,终点位于京台高速与济广高速相交的殷家林枢纽,全长24公里。改扩建方式为“两侧分离加宽为主、黄河大桥段采用单侧分离加宽(双向行驶)、起点终点衔接段采用两侧拼宽的加宽方式”。
在绿色低碳布局方面,建设者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绿色环保的施工以及行之有效的生态修复措施,全力构建交通纽带与沿黄景观纽带,致力于实现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建设者创新引领改扩建新标准新模式,采用平面复合通道设计、双向十二车道改扩建,对后期山东乃至全国十二车道高速公路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次将单方向车流以小角度高架桥形式两次跨越既有老路,实现了小角度跨越既有道路。项目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绿色施工和生态修复,构建交通纽带、沿黄景观纽带,确保公路建设与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在智能建造推广方面,建设者结合项目特点从多个方面推进各项技术在工程建设上的融合应用:
建设黄河下游最大跨径桥梁。京台高速齐济段黄河特大桥主桥为黄河下游最大跨径桥梁,也是国内第一个高速公路改扩建黄河特大桥并桥建设项目,建设者大胆突破传统技术,在国内首次应用钢壳——混凝土混合桥塔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施工质量与精度,加快了施工进度,降低了桥塔施工对既有京台高速公路交通通行的影响。项目团队还运用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近距离高塔桥墩施工安全典型风险源监测技术,实现施工风险的自动监测、精准识别以及及时预警,全方位、无死角地为桥塔施工的安全与质量保驾护航。
装配式施工应用促进桥梁工业化。京台高速齐济段改扩建工程高架桥集中,具备开展桥梁工业化建造的条件。引桥上部结构采用预制装配技术,加快施工速度,减少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建设具有装配式构件产能相匹配的标准化生产工厂,实现场站规划标准化、流水线布局标准化、生产流程标准化、管理标准化。针对预制构件特性,以专业的运输设备提供专业运输方法,保证运输过程中预制构件的质量和运输效率。
数字化管理赋能工程建设。京台高速齐济段改扩建工程开发BIM 协同数字化管理平台,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以及BIM 模型可视化技术,全面实现工程建设项目数字化管理,助力项目调度及重大问题决策。
智能化助力“智”造无人化。京台高速齐济段改扩建工程混凝土拌合站及预制梁场通过数据自动采集及传输设备,实现对场站所有生产活动信息全天候实时监控;引进先进的数字化智能生产综合管理系统,借助智能仓储、计划排产、质量管控、物流调度、资源分配和决策分析等功能模块的互联互通,实现生产全过程数字化无人化管理与控制;搭建板单元智能焊接无人化生产线,引入U肋自动打磨定位机器人、自动焊接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保障施工精度及整体生产效率。
工艺革新激发新活力
项目自主研发出“高速高压搅喷复合桩”和“固结扩盘桩”两项技术,成功突破了黄河冲积平原地质复杂多变的难题,使桩长缩短了三分之一,钢筋用量减少10%,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了工程质量。
大规模应用耐候钢取得良好效果。耐候钢强度高、韧性好、易焊、易成型、耐疲劳,具有更优良的抗腐蚀性能,可以提高钢结构桥梁的使用寿命并减少日常养护工作量;省去涂装工艺,对环境影响小,可大大降低钢混组合梁全寿命养护成本和工程投资,提高建造速度。结合耐候钢的以上特性,为避免桥梁建成后通车运营期间内由于涂装养护带来的中断交通风险和安全通行隐患,建设者在小角度跨越处的钢盖梁、钢混组合梁中,采用免涂装耐候钢材料,以此降低桥梁全寿命养护成本和工程投资,这在山东省高速公路建设中还是首次。
自主研发履带式顶推设备,结合对北斗定位、无线射频、激光测距等视觉传感器的集成应用,实现桥梁顶推装备的信息化和顶推过程的智能化,顶推操作工序减少50%,效率提升2倍以上,降低了施工成本,保障了施工安全。
京台高速齐济段改扩建项目“6改12”车道的变迁,不单是车道数量的倍增,还是山东高速集团从“传统基建”到“智慧基建”、从“征服自然”到“和谐共生”的转型缩影。这条路的终点不是通车,而是智慧基建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