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7-11 06:43:41
经省政府同意,省工信厅等25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7月10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对其进行解读。根据《行动计划》,我省将精准制定各市机器人产业发展“任务清单”,比如,在济南打造国内领先的机器人测试验证平台,加快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
到2027年全省机器人制造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行动计划》是我省首次专题围绕机器人产业发展制定的政策文件,谋划了未来3年全省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成效、实施路径和支持政策。
到2027年,全省机器人制造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培育产值超20亿元的机器人制造领军企业3家以上,布局建设覆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四大领域的创新中心和平台,机器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质效明显提升,打造全国机器人研发制造增长极和应用新高地。
《行动计划》提出技术创新、主体培育、产业集聚、场景拓展、要素支撑等五大任务。包括,加快前瞻技术布局,强化平台建设,支持省级平台向国家级平台跃升,加速成果转化,强化标准体系建设。培育优质企业群体,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推动企业提质升级。建设产业发展高地和特色产业基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机器人训练场。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强化场景应用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扩大高端人才引进,加强产业人才培养,加强财政金融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出台的18条措施注重一体化推进,形成对机器人产业发展全维度、全周期的支持体系。同时,注重前瞻性布局,推动资源要素和创新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精准制定各市机器人产业发展“任务清单”,比如,在济南打造国内领先的机器人测试验证平台,加快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
今年1-5月全省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72.4%
近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持续加强政策引导,在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形成一定优势,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机器人制造基地。
截至2024年末,全省拥有机器人上下游企业200余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近300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今年1-5月,全省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72.4%。目前,全省年营收过亿元的机器人企业突破50家。在济南、青岛、淄博、济宁打造产业发展高地,形成园区集聚、上下游协作配套的良好生态。
与此同时,成功引进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山东基地,山东大学获批特种机器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智能无人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科学院自动化所牵头成立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山东分中心。全省26所院校开设了机器人工程专业,为产业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先后支持130余家机器人领域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十四五”以来,我省聚焦机器人产业发展卡点和趋势,通过省级科技计划支持布局实施30多项重大科技攻关任务。聚焦研发投入占比高、复合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高、拥有核心“硬科技”的“三高一核心”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等方式,先后支持优宝特、国兴智能等130余家机器人领域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聚焦机器人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需求,正加快建设智能机器人公共研发服务平台,逐步打造“建模-仿真-规划-运维”全周期数字化平台,支撑机器人领域相关技术验证和设计优化。
畅通成果转化渠道方面,强化科技金融支持,近两年在机器人领域,以科技股权投资方式支持项目8个,投入资金近1亿元。今年以来引导银行为123家机器人相关领域中小企业授信超7亿元,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5.23亿元。
“真金白银”支持创建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发展具身智能产业等
省财政厅将重点做好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建立梯次培育体系、加快市场推广应用、强化财金协同联动等方面工作。
比如,高效赋能,充分发挥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作用,支持创建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每个按规定给予最高1000万元经费支持;通过“揭榜制”“组阁制”“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支持机器人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加速突破一批“卡脖子”问题。
比如,坚持点、线、面协同发力。其中,在线上,统筹中央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重点“小巨人”企业,给予3年最高600万元支持,引导专精特新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实现“卡位入链”“串珠成链”。
再比如,支持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对2025年年销售额首次突破5000万元的人形机器人整机生产企业、超过2000万元的核心零部件供应企业,按规定分别给予单户企业最高800万元、300万元奖补。支持拓展智能化应用场景,将机器人应用场景纳入“工赋百景”数字化转型试点项目推广范围,按规定给予每个最高200万元奖补,用工业互联网赋能机器人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推动浪潮海若等单位建设机器人训练场
机器人产业是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的产物。省工信厅将整合资源持续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比如,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方面,面向工业制造、生活服务、特种作业等领域,优化布局一批机器人中试平台。推动浪潮海若等单位建设机器人训练场,组织用户开展任务训练与数据测试,助力企业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创新成本,加速技术成果转化落地。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方面,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聚焦机器人产业,实施一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催生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施人才引领型企业工程,做强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产业领域“五支人才队伍”。
累计遴选推广公安应用机器人等应用场景50多个
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应用。近年来,我省持续扩大机器人应用范围。其中,累计遴选推广农业机器人、公安应用机器人、矿山机器人等应用场景50多个,刺参采捕、草莓采摘、智慧勘察、井下搬运等工作有了贴心的智能帮手。
我省下一步将在应用场景拓展上持续发力,深耕全领域应用,在危险岗位替代、智能巡检、监管执法、应急救援、医疗康养、文旅消费等领域探索创新应用实践,推动机器人技术在重点领域实现全场景渗透。
同时,打造场景创新生态,开展机器人创新创意竞赛,征集场景应用新构想。实施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试点,鼓励企业广泛应用机器人产品。推动机器人走进群众生活。支持全省博物馆、艺术馆、旅游景区、校园植入机器人元素,鼓励有条件的市规划建设机器人展览馆,组织开展系列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