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新闻发布会上专家支招——技术助力打赢“三秋”生产攻坚战

舜网-济南日报

2025-10-16 07:26:40

  本报10月15日讯 近期,山东各地经历连续阴雨天气。如何有效应对灾害性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打赢全省“三秋”生产攻坚战?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气象、农技、农机、储粮、小麦等专家介绍“三秋”生产技术有关内容。

  9月以来,全省平均阴天日数、降水日数与降水量均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值。综合风云气象卫星、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和降水实况等资料分析,截至10月14日,全省近八成的站点10厘米农田土壤相对湿度在90%以上,农田过湿面积7205万亩,与2021年秋汛同期相比面积明显增多。

  预计10月17日仍有一次全省性降雨过程,17日-20日有一次冷空气过程,降水降温过程对土壤散墒有一定不利影响,秋收进度可能进一步延缓。预计10月18日起全省将会进入降水间歇期,气象条件对土壤散墒较为有利,建议提前做好收割机械和烘干设备调度调配工作。同时密切关注农田墒情,加强农田分类管理,土壤过湿地区做好清沟理渠工作,及时排涝散墒,为机收创造有利条件;对具备机械进地条件的田块,充分利用降水间歇期全力抢收已成熟秋作物;已收获地区抢抓有利天气及时翻耕散墒、整地播种。

  针对抓好秋粮收获减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家建议,从技术上坚持精准施策、分类处置,通过加紧排水降渍、科学分类抢收、及时烘干晾晒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秋粮损失。比如,统筹考虑种植面积以及作物成熟度、农机适配度、晾晒匹配度等因素,对秋粮作物进行精准分类、适时收获。另外,还应该统筹考虑好秋粮收获和小麦播种时期的衔接问题,压茬推进秋收秋种,为后续小麦高质量播种创造良好的条件。

  收获后及时干燥是保障粮食品质的基础和关键。前期,在省农业农村厅网站政务公开栏目的公示公告上,发布了1800多个粮食烘干点的地址、联系电话、烘干能力等信息。种植大户可以联系烘干点进行烘干;一般农户可以在天气晴好时进行摊薄晾晒,待玉米籽粒含水率降到25%左右时,采取“果穗装笼”等方式室外通风存放,并定期检查粮食情况,防止霉变发芽。

  近期,省财政下拨了“三秋”生产专项应急资金,重点支持秋粮抢收、抢烘及秋冬抗湿播种等。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专家建议,各地因地制宜,重点做好几方面的机械化生产作业。

  比如,在抢收方面,对于散墒较快、能机械作业的地块,尽快组织机械抢收;对于泥泞地块,优先选用履带式收割机。在抢烘方面,连续降雨导致玉米含水率偏高,建议及时通风晾晒,有条件的尽量进行机械烘干。烘干作业需求量大、集中的建议采用“分段烘干法”:先将湿粮烘干至20%左右进行临时存放,待集中处理完所有湿粮后,再烘干至14%的长期贮藏安全含水率。在后续整地播种方面,经过前期的抢收作业,目前全省已有5个市玉米收获进度超过80%,天气转好后将逐步转入整地播种阶段,建议做好玉米秸秆还田,墒情适宜后及时开展耕整地作业,并做好机械化播种作业。

  粮食收储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省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安全储粮专家介绍,当前全省秋粮抢收加速推进,受持续阴雨影响,高水分玉米安全储存成为粮安保障的突出挑战。

  农户储存方面,农户缺乏专业烘干设备,重点推荐采用三类方法:抓好离地通风关键环节,用好“玉米楼子”传统智慧,做好简易辅助降湿与专业求助。建议尽量避免将玉米穗直接堆放在泥土地或水泥地上,推荐用木板、砖块或钢管垫高30厘米以上做隔潮层,再在上方堆放玉米穗,同时确保垛与垛之间留足通风道,进一步减少潮气积聚。

  连续阴雨时,可在玉米堆周围撒干沙土、生石灰吸湿,避免霉变;若为少量玉米,可用风扇辅助降湿;天气转晴后,需将玉米摊薄至5-8厘米晾晒,每2小时翻动一次。若玉米水分超过18%,最稳妥的办法是联系周边粮食烘干企业或产后服务中心,通过烘干、代存代放消除霉变风险。

  储备类企业承担长期安全储粮的战略任务,核心在于技术综合应用与风险全面防控。建议构建精细化温湿度控制体系,延伸湿粮应急处理与便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