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重晚晴,暮暮遇朝朝

舜网-济南时报

2025-10-30 08:36:39

  ,

  传统印象中暮气沉沉的养老院,正被一群年轻人所颠覆。

  在济南泰康之家儒园养老社区,300多位居民在此安享晚年,而服务他们的192名工作人员中,有87名是00后,这些脸上还带着稚气的年轻人,为何选择投身养老行业?他们与“老小孩”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这代人的闯入,又为传统的养老模式带来了什么改变?

重晚晴,暮暮遇朝朝

重阳节前夕,记者走进养老社区,跟这群00后聊了聊。

重晚晴,暮暮遇朝朝

  工作人员带老人活动身体、做手工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王汗冰 摄

  选择

  “年纪轻轻为什么做养老”

  “我学的是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2003年出生的护理师刘旖璇,面对“为什么做养老”的提问,回答得直接而务实。她是滨州职业学院该专业的第二届学生,这个开设仅四五年的新专业,是她一位当老师的亲戚推荐的。“他说养老是朝阳产业,就业前景好,政策重点也在向这方面转移。”

  与刘旖璇因“前景”入行不同,2002年出生的生活管家牛铭,选择则更多源于“内心”。他大学主修音乐治疗与应用心理学,希望“看到更多的人生”。“每一位长辈都有自己的故事,我想更深入地了解老年人这个群体,从中获得心灵的力量。”牛铭说,自己自小跟家里长辈们长大,这让他觉得与长者相处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他们的选择,起初并不都被身边人理解。刘旖璇的父母觉得这份工作“辛苦”“细微”,担心年轻的她无法处理好与老人的关系,引发纠纷。牛铭的家人朋友也很疑惑,年纪轻轻的整天和“老头老太太”打交道,“不太对劲”。

  然而,这些质疑并未阻挡他们。在刘旖璇大学所在的班级里,约有一半的同学毕业后留在了养老行业。刘旖璇和牛铭是泰康之家儒园养老社区的87名00后工作人员中的两位,他们的到来,为养老行业输送了年轻血液,传统的养老护理人员年龄结构正被悄然改变。

  滋养

  “原来被老人关心是这种感觉”

  “和哄小孩儿差不多。”刘旖璇说,她的工作琐碎但充满温情:协助做早操、分发水果加餐、陪着晒太阳……有时老人凌晨3点想起床,有时老人突然宣布“要减肥”而拒绝吃饭,这时,刘旖璇就会和同事们使用“话术”:“吃一口,我带你去做……”刘旖璇说,在日复一日的“哄”与“被依赖”中,他们与老人的生命连接在不断加深。

  这份工作,也在反向滋养着这些年轻人。不经意间,刘旖璇发现,自己从一个“喜欢熬夜、讨厌太阳”的不养生青年,变得“爱晒太阳、喝菊花茶”,生活前所未有地健康起来。更让她触动的是情感的填补。“我从小没和长辈一起长大”,刘旖璇说,一次她因病请假几天,回来后,一位关系要好的老人激动地拉着她,关切地询问检查结果,还热心地要给她介绍中医。“当时就感觉特别温暖,原来被奶奶辈关心是这样的感觉。”

  对于牛铭而言,这份工作是一堂深刻的“生命教育”。他经历过服务长辈的因病离世,“前一段时间还在嘻嘻哈哈,突然就不行了,入院就救不回来了。”这种冲击让他对生命与死亡有了更直接的触动和思考。同时,为了洞察长辈们“不好意思说出口”的潜在需求,他一个自我形容“粗枝大叶”的男生,也变得“比以前慢了,更有耐心了”。他说他的母亲也感觉到了他的这种变化。

  重塑

  “沉重的议题变得轻快了”

  当被问及00后护理团队与中年护理人员的区别时,刘旖璇和牛铭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活力”。

  “我们更像是他们的孙子孙女。”刘旖璇说,“我们会和他们闹,开玩笑,搂在一起抱在一起,和他们撒娇,一起画画、玩游戏。”这种陪伴不再是程式化的工作,而是充满了情感投入的家庭式互动。刘旖璇说,她会自然地询问老人“今天心情怎么样”,听他们讲年轻时的恋爱故事,甚至还曾被热情地张罗对象。

  这种“活力”也在重塑着养老社区的文化氛围。牛铭坦言,在入职前,他对养老院的刻板印象是“暮气沉沉”“老人们在等待自己走向终点”。但在这里,他看到的是“另一种人生的选择”,长者们的精神世界丰富,生活精彩。00后带来的手工、手指操、户外活动等,不仅是在组织活动,更像是在注入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泰康之家儒园负责人感慨,这87位00后,像87颗充满生机的种子,撒在了暮年的土壤里。“让我们看到,当最年轻的群体与最年长的群体相遇时碰撞出来的火花。养老,这个沉重的议题,也因为这群00后的到来,变轻快了。”

  ●相关阅读

  “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我要回家”“您先吃饱饭,一会儿我陪您一起走回去。”当92岁的王奶奶因阿尔兹海默病闹着要“回家”时,1990年出生的左丽便蹲在老人身边,放慢语速轻声安抚。这样的“90后守护‘90后’”的温暖画面,是左丽工作的日常。

  左丽从小在农村 长大,因特殊原因一直跟在爷爷奶奶身边。记忆里,老人的唠叨、田间的陪伴,让她对老年人有着天然的亲切感。

  “我想做能帮到人的事,尤其是帮老人。”高考后,左丽毫不犹豫选择了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后,左丽从事康复工作8年、扎进养老服务一线4年。有人问她“年轻姑娘做这个不觉得委屈吗”,她总笑着摇头:“我喜欢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那些经历比课本还生动。而且和他们在一起,节奏慢下来,心里特别踏实。”

  王叔叔因手臂挛缩容易变形,左丽经常挤时间帮他做被动活动——先轻轻揉松紧绷的肌肉,再一点点拉伸关节,直到老人的手臂能慢慢舒展开;李阿姨双下肢无力,她就定制按摩方案,从大腿到脚踝,每一个穴位都按得仔细;有位叔叔胃口不好,她干脆自掏腰包买了老人爱吃的扒鸡,看着老人笑着说“那得吃几口”,她的心里满是成就感。

  有位卧床老人排便困难,左丽便先帮老人揉腹半小时,情况仍没好转。她没有丝毫犹豫,戴上手套直接用手协助老人排便。事后老人又感动又不好意思,她却握着老人的手轻声安慰:“奶奶,您就把我当亲孙女,家人之间哪有那么多讲究?”

  92岁的王奶奶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经常突然闹着要“回家”,有时还会找不到自己的手机。左丽从不会纠正或欺骗老人,而是顺着她的心意安抚:“找不到手机别急,我陪您一起找,您刚才是不是在客厅坐过?咱们先去客厅看看。”她会牵着老人的手,一个个角落慢慢找,既减少了老人的无助感,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有位老人一只手不太灵活,她就鼓励老人用这只手自己拿勺子吃饭、捡东西,“哪怕慢一点也没关系,让他们知道自己还能做事,心里会更有底气”。而老人的坚持,也常常打动着她——之前王叔叔用助行器练习行走时,好几次累得想放弃,可在她的鼓励下还是咬牙坚持,“这是双向的奔赴,他们信任我,我更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年轻人的专业和活力,能给老人带来更多不一样的快乐。养老行业没有旁观者,我们今天照顾老人,也是在为未来的自己铺路。”左丽说。(文内老人姓氏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