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5-19 09:35:32
一言不合就“开盒”、意见不同就“人肉”、口角冲突就“挂你”……
“开盒挂人”这个网络新词,你听说过吗?它是一种新式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挖掘、搜集个人隐私信息,包括个人照片、家庭住址、手机号码等敏感信息,然后将这些内容在网络上公开发布。这些“开盒者”从哪获取了我们的信息?这背后有条黑色产业链。
“开盒”危害到的,不仅仅是公众人物,在这种“信息暴力”面前,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
“开盒”,比“人肉”更可怕
日前,有博主发微博说该韩国明星看秀当天往返巴黎和中国,为“魔鬼行程”。一名孕妇在微博下评论:“12小时的飞行又不是她自己开飞机,头等舱睡觉不要太舒服啊,还魔鬼行程,真是什么话都说出来了。”
她的这条评论在该明星粉丝群体里引发轩然大波,几名粉丝“开盒”曝光了这位孕妇的姓名、电话、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随后的三天时间里,网络上的诅咒、谩骂和威胁席卷了孕妇乃至她的家人。甚至连看不下去为孕妇发声的普通网友,也遭到了“开盒”,他们的真实姓名、身份证、电话号码被公开。其中一位被“开盒”的网友君君说,看到自己信息的那一瞬间,她很恐慌,“好像在互联网上裸奔”,“做梦都没想过这种事情会发生在我身上”。当天晚上,君君满脑子都在担心他们会不会去骚扰自己的家人?会不会找到自己其他的社交平台,公开更多现实生活里的事情?君君进入了全方位的戒备状态,不敢轻易在网上给人发消息,解绑了社交平台和手机号的关联、关闭了朋友圈、删除了所有快递和外卖地址。但强烈的不安全感依然笼罩着她,“总害怕会有一只眼睛在暗中盯着我的生活”。
令人更加震惊的是,其中一名最活跃的“开盒者”仅有13岁,但已经是“开盒老手”。
记者了解到,“开盒”一词最初来源于贴吧,意思与“人肉搜索”相近——每个人的网络社交账号就像一个个盲盒,打开盒子获取某个人的个人信息,就是所谓的“开盒”。“开盒”还有多个呼称,比如“人肉开盒”“开盒挂人”。“开盒”早期主要涉及知名艺人。一些年龄较小的粉丝看到自己喜欢的明星被人说了“坏话”,就会跟风去“人肉”、网暴这些说“坏话”的人。到后来,“开盒”这种饭圈行为逐步蔓延到视频UP主等网红群体。“开盒者”甚至会将“战果”截图投稿到一些自媒体,煽动网友对被“开盒”的人横加批判,评论区则跟帖附和,夹杂着大量辱骂言论。
“开盒”和我们熟悉的“人肉”有什么区别?“人肉”搜索多数依赖网民自发参与和公开信息整合,如社交媒体动态、论坛发言等,信息零散,但通过群体协作形成完整画像。而“开盒”则是通过技术手段对被网暴对象“精准打击”,造成的隐私泄露程度和危害更加严重。
背后有条黑色产业链
“大家好,我是小谢。我从来没有想过‘开盒挂人’这么小众的词会发生在我身上。”
不久前,“两年被家暴16次”当事人小谢发视频称,有自媒体博主通过非法途径获取了她的户口本、身份证正反面、3岁女儿的照片,发布在网络平台,严重侵犯了她和孩子的隐私权,她将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公安机关已立案调查。
小谢接受媒体采访表示,自己从第一次直播带货之后,就遭受到了网暴,但一直没有去在意。“我觉得网络本来就是双面性的,有不一样的声音存在也很正常,所以我一直都没有回应,也没有放在心上,但是现在他们越发猖狂,居然非法取得了我的户口本和身份证,还有我女儿的照片在网上公布,在一个300多人的群里面公开发我的信息讨论。”小谢表示,现在社会科技这么发达,即便是身份信息被打码,想要获取也是很容易的,如果有人拿着信息去传播或者做一些违法的事情,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随着越来越多“开盒”事件,发生在公众人物和“素人”身上,这种新型网络暴力也被大众所关注。被“开盒”的人信息从何而来?其背后是否有成熟的产业链?其实,在13岁“开盒者”被曝光是百度副总裁谢广军的女儿后,网友们纷纷猜测是其利用百度的强大信息库获取“开盒”信息,但百度方面否认了这一说法,称信息来源是海外社交平台里一个名为“天网社工库”的群组。
“‘社工库’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我5年前在国外留学的时候就有。”曾在英国留学的王雨晴告诉记者,“社工库”其实就是指黑灰产业从业者,通过非法手段收集并整理的涵盖大量个人隐私信息的数据库,“只要在海外搜索引擎上输入‘社工库’,第一条搜索结果便是多个免费社工库的群组账号。”据了解,每个“社工库”里都有机器人自动回复信息,只需提供姓名、qq号、微博号、手机号、邮箱地址、微信号、身份证号等信息中的任意一条,就能免费获悉其他隐私信息。当进入付费环节,社工库能查询到的就不只是这些个人基本信息。人工客服会发来详细的“业务单”,包含婚姻记录、手机轨迹、名下房产及车辆、微信支付宝流水、短信和通话记录及社保余额等信息,根据信息详细程度,收费在100元至1500元不等。
网暴走向专业化、低龄化
央视新闻曾报道了一则“网络安全博士带头开盒挂人获刑”的消息,引发网友的广泛关注。
据报道,这两名获刑的年轻人赵某和成某某是某虚拟偶像团体成员的粉丝,因与其他粉丝产生分歧,便在境外社交媒体创建3万多人的群组,对多名虚拟主播进行“开盒”,并曝光其同事、家人、朋友的个人信息;如果被“开盒”主播的粉丝站出来为他们说话,这些粉丝、粉丝的家人和朋友等,都将成为二人开盒的对象。短短几个月,被赵某、成某某“开盒”的受害者人数有3000余人。
最终,两人因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一万元。令人意外的是,他们其中一人竟是网络信息工程专业的在读博士,主攻方向正是“网络安全”。
“我一直觉得网络暴力是非常可怕的,曾经我在一条新闻下发了条评论,结果被很多网友曲解,他们言辞激烈地回复我,像我这样的玻璃心根本受不了。”市民赵敏告诉记者,有些网友还到个人主页在照片下对她评头论足,甚至用侮辱性词语进行评论。从那次之后,她就学会了在网络世界当哑巴,有时候想发表个人观点,已经在对话框里打好的文字,也会逐字地删除。对于“开盒挂人”,赵敏认为这是一种危害更大的新型网络暴力,“要不是这些新闻被曝光,像我们普通人根本无法想象自己的个人隐私已经被明码标价出售,好像商品摆放在货架上,就等‘开盒者’关注到我们,而且能精确到家庭住址、叫外卖的信息、收支流水,这已经超出了我们对个人隐私曝光的认知,从前我觉得手机号、身份证信息就是可以被泄露的全部了。”
更让赵敏觉得震惊的是,媒体曝光的新闻中,很多实施网络暴力的“开盒者”是未成年人,这一群体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特点。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律师陈强也曾对媒体透露,在办理一个初中生劳动争议案件时,发现这个孩子在和包工头产生纠纷后,没有想到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在暗网购买了包工头的身份信息,并购买了对他的短信和电话轰炸服务。“还有个小孩,我看到他手机上安装了很多vpn软件,甚至家长都不知道这些软件是做什么用的。我问他为什么要‘开盒’包工头,他说‘这些太简单了,很容易弄’。”陈强分享道。
“开盒魔爪”正在被斩断
网络暴力引发的恶性事件并不少见。不少被网暴者因此产生情绪抑郁、患上心理疾病,甚至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暴力手段仍不断升级。那“开盒”者与被“开盒”者之间难道有什么恩怨吗?事实并非如此,有的“开盒”仅仅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把曝光别人隐私当成释放压力或者取乐的手段;有的“开盒”是基于病态的饭圈生态,追求同己言论的高度一致而产生对异己行为的绝对排斥,从而获取情感认同。这种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实现自我满足的“开盒挂人”行为,严重污染了网络生态。
官方对此也早已采取了措施。202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组织“人肉搜索”,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53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2024年8月,《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实施,为打击网络暴力行为提供更为明确具体的指引。国家有关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也逐步建立完善网络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并陆续出台相关专门性的基础性法律和制度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
“我认为在整治网络暴力、提升网络环境的过程中还要格外关注未成年人。”市民杜先生认为,网络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虚幻性,一些未成年人为了寻求刺激或是法治意识相对淡薄,容易被利用和误导成为“开盒者”,哪怕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也会用这种违法手段进行反击,而不采取正常手段或寻求父母的帮助。“如果未成年人因为实施网络暴力而违法,会影响他们今后的人生。”
杜先生表示,现在从事大数据、网络信息的企业数不胜数,行业也应加强自律,做好信息服务而不是监守自盗,并且应该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我认为网络暴力也应该被分级管理,提高违法成本。只有让施暴者自己知道‘疼’,才能真正管好自己的键盘。”杜先生表示。
微观点
别让“开盒”污染网络空间
人民热评
要想彻底整治“开盒挂人”,还需要凝聚起更大的治理力道,形成多维度发力。比如相关部门要强化技术力量,加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侦查,实现对境外非法信息内容的有效屏蔽。只有通过技术能力的提升,才能实现在和违法犯罪的较量中,始终保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而一些互联网平台,也应当完善对相关信息的识别和阻断。从“开盒挂人”的案例中也能看出,这种行为呈现极强的社区性特征——变异的“饭圈文化”“粉丝经济”,往往是类似行为的深层动因。那么平台显然不能推责,社区巡查、数据筛查、关键字识别等,都应当进一步强化,在第一时间做到类似问题的探知和封堵。
在更大的层面,人们也不能忽视一个现实,即个人信息泄漏仍在相当范围内存在。从这个角度,“开盒挂人”只是隐私保护乏力的一个子命题:只有敦促社会的各个单元从整体上筑牢隐私保护的围栏,确保信息安全,那么“开盒挂人”才会真正成为无源之水,从治理层面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未成年人涉事值得关注
纵览新闻
在此背景下,需要在两个方向发力,不断挤压“人肉开盒”的存在空间,不断加大“人肉开盒”的“法律成本”。
其一,是对“平台责任”的进一步强化。对于吸纳了海量信息的平台来说,不仅要享受流量带来的红利,同时也要承担起相应的审核与管理责任。那些“人肉开盒”的信息何以在平台上公然发布?这需要不断健全平台的反应机制,最大限度提高反应速度,从源头上最大限度消灭这些“人肉开盒”信息的发布机会,承担起平台应该承担的职责。
其二,是对种种泄露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监管与打击,要真正显出“力道”。媒体记者通过网络能够查询到众多与“开盒”黑色产业链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何以能“大摇大摆”地摆在网上呢?这需要监管部门能够真正让那些法律条款落到实处,真正狠狠打击相关黑色产业链,掐断这样的“链条”。
回顾近年来“人肉开盒”事件不难发现,很多时候都有未成年人的影子,这更加令人忧心。所以,打击“人肉开盒”,还需要将未成年人作为一个重点人群,无论是在校园中还是在家庭里,都要有意识地对未成年人进行普法,围绕“人肉开盒”这一主题,更加精准地“多说几句”,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
神回复
网友@保温杯:有网友警告过我“开盒开到奶奶辈”,吓死我了。
网友@1818-:网暴现场永远不缺观众:点赞是帮凶,转发是递刀,沉默是纵容。
网友@省略号:AI能写诗画画,却拦不住一句恶评?
网友@谁拿了我的数据线:键盘侠的匿名面具下,藏的是人还是鬼?
欣视界
暴力狂欢当休矣
“1000元,祖上三代都给你查出来!”这并非谍战片的台词,而是网络黑产链条中“开盒”服务的明码标价。从百度副总裁13岁女儿为饭圈争斗“开盒”素人,到网络安全博士将3000余人隐私信息抛向深渊,这场以技术为刃、以隐私为祭品的暴力狂欢,正以触目惊心的方式撕碎数字时代的文明底线。
在虚拟偶像的粉丝群中,“开盒”已异化为一种畸形的权力符号。轻敲键盘便能将他人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就诊记录等隐私信息铺满对话框,引来无数人欢呼,仿佛这不是犯罪,而是值得炫耀的“战绩”。更荒诞的是,未成年人竟将“开盒”视为社交资本——有人为加入粉丝群需先“花钱自证忠诚”,有人用AI制作受害者裸照,一次收费5元。技术本应照亮人性,却沦为施暴者的帮凶,这是文明的进步还是倒退?
被“开盒”的受害者,如同被剥去外壳的蚌肉,裸露在无数窥视者的目光下。配音演员小雨的身份证号、医院就诊记录被恶意篡改后全网传播,陌生人尾随其至家门口泼油漆;孕妇因吐槽明星被曝光住址,手机被轰炸至瘫痪,最终蜷缩在恐惧中颤抖。更讽刺的是,施暴者中不乏高学历精英——网络安全博士赵某用专业知识搭建境外犯罪群组,将3000余人的隐私信息当作“投名状”,亲手践踏自己曾宣誓守护的伦理准则。当技术精英与未成年人共同沦为“数字屠夫”,谁还能在互联网的暗夜里安然入眠?
“开盒”产业链的嚣张,折射出社会治理的力不从心。境外服务器、加密通信工具为犯罪披上隐身衣,跨国取证难如登天;未成年人施暴者因年龄限制逍遥法外,仅以“责令管教”草草收场。更令人愤慨的是平台责任的缺失,为流量对暴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普通人的隐私安全不过是风中残烛。
治理“开盒”乱象,需以雷霆手段重塑秩序:对跨境黑产实施“数字围剿”,要求平台为每一条泄露的信息承担连带责任,将“开盒”未成年人纳入社区矫治与心理干预体系。但比技术反制更迫切的,是重建网络空间的伦理共识——当13岁少女轻蔑地说“开盒又咋了”时,我们该教会她的不是代码技术,而是对生命的敬畏;当博士将他人隐私视为“数据玩具”时,我们该拷问的不仅是法律,更是教育体系中缺失的人性课。
街采
受访者蒋先生
我觉得现在个人隐私泄露的问题很严重,而且犯罪分子有很多收集我们信息的方式,比如我就在路边遇到过扫码领取礼品的事情。我觉得我们首先自己要提升隐私保护的能力,加强戒备才能避免被倒卖个人信息,成为他人网络暴力的工具。
受访者王先生
我认为个人信息的泄露与一些保险公司、银行、4s店等了解我们信息的商家有关系。他们自身应该加强监管,不要监守自盗,要落实好保护客户隐私的责任。另外学校,也要对未成年人加强教育,避免让他们受到误导成为网络暴力的施暴者,更重要的是保护好个人的信息防止受到伤害。
受访者耿女士
有些人认为骚扰电话仅仅是骚扰而已,实际上有很多犯罪分子会通过骚扰电话来窃取我们的信息,甚至骗取信任后实施诈骗。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贪图路边扫码送礼品这样的小便宜,如果被骗或隐私被泄露,一定要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家人的权益。
受访者周同学
个人隐私的泄露在现在这个科技社会似乎是难以避免的,我认为学校尤其要加强对未成年人这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因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他们的网络安全更需要被重视。同时我觉得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暴力,也需要更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来提高违法成本,让违法分子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