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新能源“烂尾车”困扰百万车主:修个车为何这么难?

潮新闻

2025-10-27 09:28:19

  202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依然新闻不断。

  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再创历史新高。

  同时,市场的激烈竞争也加速行业洗牌,威马、哪吒等一批造车新势力接连退场,留下的不仅是空旷的厂房与未竟的产线,更有数以百万计陷入售后泥潭的车主。

  他们手中的车成了“绝版车”,质保化为泡影,维修配件难寻,甚至难以购买车险。原本由企业承担的售后责任如今已经变成了困扰车主们的难题。“烂尾车”该怎么办,记者进行了调查。

  车还在,售后保障没了

  “别碰我,修车没件。”最近,温州市民姚先生网购了一张贴纸贴在车上,既是善意提醒,也是无奈自嘲。

  2019年,姚先生花了10多万元购买了一辆威马牌新能源汽车,当时他敢于尝鲜,是因为这辆车的智驾、配件和颜值都很符合他的期待,车企生产基地又在温州当地。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威马在2023年轰然倒下,进入破产重整,众多车主和车企一样身陷泥潭。

  小电瓶故障,车子无法启动;车窗升降器损坏,雨天不敢开出门;中控显示器黑屏,成了块“板砖”……除了各种小毛病,更让姚先生头疼的是,动力电池异常衰减,续航里程从520公里降到只有200公里。

  “4S店早就关门歇业,客服电话也无人接听,车企的质保承诺成了空头支票。”姚先生只得找外部维修厂,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毛病难根治,“换一个小电瓶花了六百多元,升降器和控制系统不兼容,一修再修”。

  “车还在,售后保障没了。”“烂尾”新能源汽车车主的遭遇,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转型阵痛。

  早年,在政策红利、资本热捧与市场需求的三重驱动下,新能源汽车赛道涌入大量玩家,融资、建厂、出新品,上演着速度与激情的戏码。当行业的“泡沫”开始破裂,缺乏核心技术、过度依赖资本输血、产品力不足的品牌,陷入经营危机。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十年有将近30家新能源车企黯然退场,平均每年3家“暴雷”,留下数百万“绝版车”。

  失去车企的售后保障,车主除了蒙受经济损失,还要承担安全风险。

  今年6月,哪吒汽车被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最近这段时间,来自台州的哪吒车主王女士咨询了3家保险公司,她的车能保交强险,但对于车损险等商业险是否能保,保险公司没有正面答复。“有一家保险公司表示,可以在提高保费或降低保额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承保,毕竟配件难找,理赔时可能引发争议。”王女士说,如果没有商业险,车辆相当于半“裸奔”状态,使她不敢开这辆车上路。

  前不久,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汽车投诉情况专题报告》显示,车企倒闭退市后,消费者车辆售后无保障已经成为消费者集中投诉的问题。

新能源“烂尾车”困扰百万车主:修个车为何这么难?

  在某汽车论坛里,“烂尾”新能源车车主发贴互助维修。

  修辆车,为何这么难?

  世界汽车工业历经百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兴起也有10多年,即便车企停产倒闭,修一辆车能有多难?

  现实情况是,尽管当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过半,但新能源汽修仍然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售后维修体系并不成熟。

  首先,车企的技术“壁垒”,压缩了第三方维修的空间。

  宁波一家新能源汽车服务中心负责人李振中告诉记者,像车辆异响、跑偏等传统燃油车也有的机械类故障比较好解决,新能源汽车最大的维修难点集中在其独有的诊断设备及软件系统。

  出于整车关键技术的保密性考虑,新能源车企常通过加密技术、数据权限限制及质保条款,将维修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没有车企授权,其它维保机构甚至难以接入诊断设备,在电脑端读取故障码、分析数据流,精准找到故障原因,如果擅自突破技术限制会带来法律风险。

  今年2月,上海某地法院发布的一起判例在汽车行业内引发争议。两名修理工在得知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常规检修既昂贵又费时后,利用技术手段篡改电池管理系统数据,达到快速解锁电池,低价检修的目的。法院最终裁定,两人行为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因此,即便是维修“烂尾”的新能源车,许多维保机构也要掂量掂量。

  第三方维修市场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从哪里获得零部件?

  “新能源汽车的个性化水平较高,专用零部件多,更新迭代又快,平替零件很少。”路桥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浙江方林汽车城总经理林荣辉表示,关键零部件大多由特定供应商提供给车企的维保体系,一旦车企停产,供应链就有可能发生断裂。

  据林荣辉观察,目前市场上用于维修“烂尾”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主要来自库存车、旧车的拆件以及少数仍然坚持生产的供应商、副件厂,但随着车辆保有量逐年下降,这些有限的零部件终将难以为继。

  此外,巨大的人才缺口也让维修雪上加霜。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技工门槛较高,属于“电子工程师+电工”的复合工种,不断迭代的技术要求维修技工不断自我升级。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但具备维修资质的企业不到2万家,专业维修技工不足10万人。

  不敢修、不能修、不会修,成为压在“烂尾”新能源车车主身上的三座大山。

  补短板,保障全生命周期

  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其发展必然伴随着阵痛与调整。“烂尾车”困局,既是行业高速发展留下的“后遗症”,也是市场走向成熟的“催化剂”——它提示政府完善政策保障消费者权益,促使企业更重视长期经营能力。

  其实,“烂尾车”问题并非无解,关键在于车企是否愿意守住售后底线。此前,广汽三菱、铃木等以生产燃油车为主的合资品牌车企退出中国市场时,都由合资方兜底售后,确保车主能正常享受维修、保养服务。

  这些案例证明,不是“做不到”,而是很多车企在扩张中丢了“长期主义”——一门心思比拼续航里程、智能配置,却忘了售后才是真正的“品牌护城河”。

  当然,要保护每一位老车主的合法权益,仅靠车企的“自律”远远不够。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未来淘汰速度更快的大环境下,多方协作形成一套更能保护车主核心利益的保障体系迫在眉睫。

  尽管早在2017年发布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中就明确规定,供应商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停产或者停止销售的车型,并保证其后至少10年的配件供应以及相应的售后服务。但现实中,“三包”责任因经销商退网、车企清算陷入“责任真空”,诉讼维权成为车主的唯一出路,耗时又耗力。

  有专家呼吁,尽快建立车企退市的“售后保障基金”,要求车企在售车时按比例缴纳专项资金,一旦退市,便由基金接管售后。

  “除了给与资金保障,打破技术壁垒同样重要。”李振中建议,政府应当推动第三方售后认证体系发展,打造开放、高效、创新的汽车后市场生态,让更多合格机构参与竞争、丰富供给。比如让停产车企与大型综合修理厂进行对接,做好诊断设备和软件系统的授权和培训,共享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商或者技术数据,让车主维保有地可去。

  对于消费者自身而言,在购车时也应多考虑成熟稳健、售后体系较为完善的车企,在购车合同中明确约定车企的售后服务条款,关注除了车企本身外,是否还有合作的售后外包服务商,是否能提供长期稳健的售后服务等。

  当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当车主不再为“车企倒闭”担惊受怕,不再为“修车无门”焦虑,中国新能源车才能真正从“规模领先”走向“品质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