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探访巴马长寿村百岁老人:经历过至亲离别,但他“看得淡”,“这里八十岁以上才算老人”

九派新闻

2025-10-27 14:56:09

  在广西西北部的苍翠群山里,长寿早已成为巴马县的地理名片。

  据当地政府统计,截至2023年9月,全县80岁以上老人共有6455人,占总人口比例达2.73%,其中百岁老人102人,长寿老人比例位居世界五大长寿之乡首位。

  沿着盘阳河一路行至甲篆镇巴盘屯,便进入了巴马著名的“长寿地带”。这个因百岁老人众多而被誉为“长寿村”的屯落,随处可见七八十岁的长者依然忙碌于日常劳作。

  有的背着竹篓沿街卖菜,有的守着自家小卖部,还有的在田埂间俯身耕种。105岁的黄卜周便是其中之一。平日,他喜欢坐在家人经营的店铺里看电视剧。他虽已年过期颐,却依然步履稳健,无需搀扶。

探访巴马长寿村百岁老人:经历过至亲离别,但他“看得淡”,“这里八十岁以上才算老人”

黄卜周。图/九派新闻 万璇

  【1】成为旅行打卡点

  近年来,黄卜周老人的家,渐渐成了外来游客心照不宣的“打卡点”。

  不少人专程赶来,只为与他合张影、说几句话,想从他身上“沾一点长寿的福气”。旅行大巴时常停靠在他家店门前,将探访百岁老人列为行程中颇具仪式感的一站。

  更有人虔诚地握着他的手,请他“保佑自己长命百岁”。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人问起黄老的年纪,听完不禁对同伴感慨:“我才活了他的一半!”

  面对络绎不绝的访客,黄卜周总是笑眯眯地与人握手,合影时从容地竖起大拇指,欣然接纳着这份来自远方的热情。他的重孙黄先生这样形容他:“性格特别开朗,不管谁来聊天,都是乐呵呵的。”

探访巴马长寿村百岁老人:经历过至亲离别,但他“看得淡”,“这里八十岁以上才算老人”

店里摆放着游客与黄卜周的合影。图/九派新闻 万璇

  老人能看懂电视里的剧情,与来者交谈,日常行走也无需借助拐杖。那天中午,他的午餐是炒空心菜、丝瓜排骨汤和炒包菜,还照例喝了一小杯白酒。饭后他会午睡到下午三点左右,再出门散步。天气太热时,家人会劝他少走一些。

  黄卜周向九派新闻回忆,他年轻时曾担任县里书记的警卫员,四十多岁时工作变动,便回到村里种地、砍柴,自此再未离开这片土地。

  他坦言,年轻时也经历过艰难岁月,“那时我上山砍柴,妻子在家照顾孩子。”回首往昔,如今的他只觉得“心里没什么烦心事”,身体也“没什么毛病”。

  老人育有三子三女,其中两人已先他而去。妻子仍陪伴在侧,年逾九旬。如今黄卜周与二儿子一家同住,五代同堂。家人回忆,他百岁寿辰那天,全村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了顿饭。

  重孙黄先生说,老爷子经历过至亲离别,但他“看得比较淡”,“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顺其自然就好。”

  【2】“在这里,八十岁以上才算老人”

  行走在村中,会发现许多七八十岁的长者依然精神矍铄,劳作不辍。

  有老人背着背篓卖菜,有老人守着小小的店铺,还有老人依然在田间俯身耕种。黄先生说,在长寿村,“八十岁以上,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老人”。

  “我们这儿的老人几乎都闲不住。就像我家老爷子,一百多岁了每天还要出门走走,时不时还要去地里看看菜苗和秧苗。”黄先生说,“他们总想着要做点事,直到实在做不动为止,不愿意让自己闲着。”

探访巴马长寿村百岁老人:经历过至亲离别,但他“看得淡”,“这里八十岁以上才算老人”

巴马县的“长寿村”。图/九派新闻 万璇

  巴马县1991年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为世界第五大长寿之乡。当地每10万人口中约有30位百岁老人,远超过国际公认的长寿地区标准。

  漫步巴盘屯,村道两旁“长寿体验”“养生民宿”的招牌林立。来自各地的旅人在这里晒太阳、饮山泉、深呼吸,试图在这片被誉为“长寿圣地”的土地上,寻得健康长寿的秘诀。

  而在黄先生眼中,黄卜周的长寿,并非刻意追求的结果。散步、吃饭、聊天、晒太阳……他日复一日做着这些事,就像过去几十年一样。

  他认为,这里的长寿,或许与人们内心的平和息息相关。“我们生活节奏很慢,店面也开得晚,种地也是种来自己吃,外面的人可能总想着怎么赚钱、怎么创业,但我们这里的人更愿意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