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情做事人生才过瘾

舜网-济南时报 2021-09-17 15:56:14

  年岁日增,会愈发喜欢看纪录片,当然不是涂脂抹粉的假纪录片,是有真实处境有生命呼吸的真纪录片。读书也是如此,虚构的想象总充满或隐或显的程式,反倒是一些朴素的纪实文字,一字一句,都是时代中人生挣扎的印痕。

  《好好拍电影》是一部关于香港著名导演许鞍华电影人生的纪录片。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比那些热闹非凡的商业类型片好看得多。没有任何多余的话,开头就是年近七旬的许鞍华踩着泥泞的小路来到《明月几时有》的拍摄现场。路很难走,但许鞍华全情投入,“必须专心走路才不会滑倒”,仿佛就是她一生电影生涯的隐喻。

  是人生本身的不易和精彩让这部纪录片呈现丰富且启人心智的色调。许鞍华出生于东北,两三岁时即随父母到澳门,1952年到香港,住在简陋的“模范屋”。小时候妈妈很少说话,对孩子的要求也很严格,长大后许鞍华才知道,原来母亲是日本人,日本人在东北撤退时,母亲去寻找自己的哥哥,在军营帮忙时遇到了父亲,“那样的年代娶一个日本人需要多大的勇气”,而母亲在家也被禁止讲日语。1975年许鞍华从伦敦回来,带母亲去了加拿大、美国,并回日本探亲,发现“妈妈从来没有这么放松过”。从父母辈一直延续到自己飘零的身世,流淌进许鞍华的血液中,或许明白这些我们才能了解,为什么在她导演的《黄金时代》等众多影片中都能看到大时代下人生的飘荡和命运的浮沉。

  而电影,是让飘零的生命笃定下来的支点。在伦敦攻读完电影回到香港之后,许鞍华从未离开过电影。头三部很成功,此后十年低潮,“从未想过离开这一行”。《好好拍电影》当然没有忽略许鞍华导演的那些电影,她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引领者。她之后涌现出来了二三十个新导演,都是从外国留学回来的,对传统的香港电影而言,他们“根本就是新的”。许鞍华之所以重要,在于她不仅能在电影中注入自己敏锐丰饶的生命体验,还能注入自己对时代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1982年许鞍华拍摄的剧情片《投奔怒海》上映,成为香港“新浪潮”的经典力作,许鞍华也因此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现实关怀成为许鞍华电影的底色,诚如徐克在纪录片中所说,许鞍华有一种很多导演缺乏的对周围社会的关心,她自己也自视为时代和社会的飘零者。于是在她几乎所有的电影里,你都可以看到一种指向救赎的底色,看到一种在历史的夹缝和时代的飘零中挣脱出来、挺立起来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许鞍华是一位导演,同时也是一位知识分子。

  而要在拍电影中作这样的坚持谈何容易。香港电影的商业色彩浓重,侯孝贤就在纪录片中说,放着电影,有时候观众会站起来大声质问:“这么烂的电影,是谁导演的?出来我砍死他!”所以其实即便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很多时候许鞍华都是在孤军作战,“总是把手头在拍的电影当作最后一部”。纪录片中有关十年低潮和坚守的那一段,因此也特别令人动容。

  生命体验、现实关怀,对世界有见解有批判有温情,熔铸在许鞍华的电影中,呈现出一种深切的情感守望。纪录片特别拍到许鞍华和自己年老的母亲的生活场景。人群中极其平凡的一对老年母女,安静地走在人潮汹涌的香港街头,而她们背后的人生和时代,同样如此汹涌。我记得当年看《桃姐》时的感动,镜头如此有耐心地对准一个老人,刘德华干净利落地背着一个双肩包。人生的无奈和深情,言犹尽而意无穷,直看得人潸然泪下。

  没有用情的凝视,不会有这样的电影。没有对人真实生命处境的共情,不会有如此动人的力量。当镜头里的许鞍华云淡风轻地说起自己之所以一直独身,是觉得“对自己的样貌没信心”时,令人心疼不已。不是说每个人必须要经历恋爱、婚姻,而是你发现这位将电影当作生命价值实现的唯一途径的导演,这位获得过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大导演,内心如此柔然和谦卑。其实每个人在面对世界的时候都会慌张,其实每个人都是在飘零的世界里努力挣脱,《好好拍电影》足够诚恳,让我们看到一个同样诚恳的导演的生命历程。让我们明白无论如何,纵情做事,人生才算过瘾;深情凝望,美好的事情就一定会发生。向《好好拍电影》致敬,向许鞍华导演致敬。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钱欢青 责任编辑:鞠月芹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新闻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