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5-27 07:28:14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24日晚在法国南部城市戛纳闭幕,中国导演毕赣因执导《狂野时代》获得戛纳电影节特别奖。《狂野时代》是今年唯一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片。这一奖项的获得,让中国电影人再次在戛纳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勾起了人们对中国电影人在戛纳漫漫征程的回忆。
中国电影与戛纳的缘分由来已久。早在1955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戛纳的放映厅亮相,让欧洲观众初次领略到完整的“东方故事”,成为华语电影叩响戛纳的前奏曲。1960年,李翰祥导演带着《倩女幽魂》杀进第13届戛纳主竞赛单元,这是华语片首次站上主竞赛舞台。随后,他的《杨贵妃》《武则天》也连续入围,《杨贵妃》更是凭摄影与美术拿下技术大奖,李翰祥用历史与美学为华语电影在戛纳凿开了一道门缝。1975年,胡金铨导演的《侠女》在戛纳大放异彩,拿下技术大奖,实现了“东方美学体系”的第一次世界认证。
改革开放之后,更多中国电影和电影人登上戛纳舞台。1983年,岑范的《阿Q正传》成为首部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大陆电影。
而真正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电影”的,是第五代导演的崛起。1993年,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惊艳世界,一举斩获金棕榈奖,这是华语电影首次获得戛纳最高荣誉。同年,侯孝贤的《戏梦人生》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两岸电影人在这一年的戛纳收获满满,也让世界看到了华语电影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1994年,张艺谋执导的《活着》荣获评审团大奖,主演葛优凭借精湛演技荣膺最佳男演员,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此后,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等影片也在戛纳电影节的技术类奖项上有所斩获。
1997年,王家卫以《春光乍泄》荣获最佳导演,其独特的非线性叙事风格得到国际影坛认可。
2000年,杨德昌凭借《一一》获最佳导演;姜文的《鬼子来了》荣获评审团大奖;王家卫执导的《花样年华》,让梁朝伟摘得最佳男演员桂冠。
2004年,张曼玉凭借法语片《清洁》,成为迄今唯一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的华人演员,其演技再次征服世界。2005年,王小帅导演的《青红》获评审团奖。2009年,梅峰凭借《春风沉醉的夜晚》获得最佳编剧。2013年,贾樟柯的《天注定》再获最佳编剧奖。2015年,侯孝贤凭借《刺客聂隐娘》获最佳导演。这些成绩的取得,展现了中国电影人在不同时期的创作实力与艺术追求。
2024年,管虎的《狗阵》获“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
此次毕赣凭借《狂野时代》获得戛纳电影节特别奖,是中国电影人时隔10年再次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毕赣具有独特的电影风格,此前的作品《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就备受关注。《狂野时代》以6个章节解构精神世界,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与思维”构建了一座感官博物馆。这部影片在戛纳进行全球首映后,便引发广泛讨论。
从最初的惊艳亮相,到斩获重要奖项,再到如今持续在戛纳舞台上展现独特魅力,中国电影人在戛纳的历程见证了中国电影不断走向世界的过程。在未来,相信会有更多优秀的中国电影和电影人登上戛纳的舞台,为世界电影的发展贡献更多来自中国的力量。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张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