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娱评|雷佳音被嫌弃,冤不冤?

舜网-济南时报

2025-07-08 09:18:21

  没想到,劳模也有“塌房”的一天。

  当观众已经数不清这是在第几部剧里看到雷佳音熟悉的“窝囊废”表情,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场对他的嫌弃热潮。这位曾凭借《我的前半生》中陈俊生一角逆袭的“前夫哥”,如今却因频繁出现在各个影视剧,演着差异不大的角色而被观众抵制——观众一边承认他的演技,一边高呼“看腻了这张脸”。

  2017年,34岁的雷佳音凭借《我的前半生》中出轨却令人恨不起来的陈俊生爆红。这个颠覆传统“渣男”形象的角色,让观众记住了他松弛自然的表演风格:微驼的背、下垂的眼角、欲言又止的叹息,演出了中年男人的懦弱与挣扎。此后,《长安十二时辰》里智勇双全的张小敬,《人世间》中隐忍善良的周秉昆,雷佳音用扎实的演技证明了自己是能驾驭多元角色的实力派,成了娱乐圈大器晚成、厚积薄发的代表。

  然而,当观众还在为周秉昆的苦难落泪时,雷佳音接连收获白玉兰、金鹰、飞天三大主流奖项,并悄然化身“影视圈永动机”。仅2023年他就同时出现在《交换人生》《满江红》《坚如磐石》三部电影中,2024年春节档,《热辣滚烫》《第二十条》都有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同时期“自己打自己”的情况,更别提他还在多部影视剧里的友情客串。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似乎被定型在“窝囊废”赛道。

  其实重复相似的角色并不是雷佳音的本意,《刺杀小说家》中性格暴烈、行事极端的失孤父亲,以及《功勋》中性格内敛、专注科研的“氢弹之父”于敏,还有《酱园弄·悬案》中性格复杂多面的薛至武,都可以看到雷佳音的戏路本并不窄。

  雷佳音代表的不只是他自己,某个演员的“霸屏”现象,本质是影视行业风险规避的产物。在流量明星频频塌房、新人演员演技堪忧的背景下,像雷佳音这样兼具国民度和演技保障的中生代演员,自然成为资本眼中的“香饽饽”。再加上剧本同质化严重,迫使演员不得不接下大量同质化角色,形成“越红越忙,越忙越雷同”的恶性循环。

  面对铺天盖地的邀约,雷佳音并非没有挣扎。有段时间他曾表示要歇一歇,但现实也摆在眼前,中生代男演员的黄金期转瞬即逝,长时间不接戏很可能就意味着被市场遗忘。这种焦虑在他的同行中也普遍存在,不少名字前经常被缀以“某某专业户”的演员,几乎无一例外面临过角色单一的质疑。

  此次舆论风波中,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观众并非否定雷佳音的演技,而是对“老面孔”感到厌倦,这种心态与古偶市场的“换乘恋爱”如出一辙。平台和剧方需要安全感,但观众需要的是惊喜感。

  解决“雷佳音困境”,关键在于打破资源垄断,为新人创造机会。国内近年来众多从配角“上桌”的案例也证明,观众从不排斥新面孔,只要角色立体、故事扎实,新人、配角同样能收获认可。雷佳音的“被嫌弃”,实则是观众对影视行业同质化创作的一次集体抗议。当我们在指责演员“霸屏”时,更该反思是谁造就了“雷佳音们”。

  真正解决这种困境需要重建一种健康的行业生态:“雷佳音们”需要更多不同类型的剧本和角色;新人、配角需要更多的机会证明自己。当投资人、创作者真正站在观众角度,而非“安全”角度,影视创作才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毕竟,观众想要的不是重复的“前夫哥”、周秉昆,而是每个角色都蕴含惊喜,每部作品都藏着深刻——就像拆盲盒,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故事会怎么戳中你。(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任晓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