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舞剧《天工开物》四位主演做客海右文艺沙龙

舜网-济南日报

2025-07-29 09:31:04

舞剧《天工开物》四位主演做客海右文艺沙龙

  《天工开物》剧组做客海右文艺沙龙。(张源源 摄)

  当一部舞剧能让联合国外交官驻足赞叹,让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点赞,全国巡演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它已然超越了普通舞台艺术的范畴。7月的济南,莲叶田田映照着千年古城的文脉,舞剧《天工开物》的四位主演马蛟龙、安一宁、胡适、臧彦杰携着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传奇故事,做客海右文艺沙龙,为泉城观众揭开这部现象级作品的创作密码。

  演员塑造的“《天工开物》宇宙”

  《天工开物》自上演以来,便以“现象级”姿态席卷舞坛。这部由陆川导演,高燕、孟可编舞的舞剧,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生平为蓝本,通过舞蹈艺术再现了“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诞生的艰辛历程。从稻田的晨露到京城的喧嚣,从青年学子的意气风发到老年学者的孤灯著述,舞剧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与“格物致知”的民族精神,转化为跨越语言的肢体诗学。其影响力早已超越国界。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演出中,当老年宋应星在舞台上展开泛黄的书稿,全息投影技术将《天工开物》中的耕织、冶铸、舟车等图谱凌空铺展时,在场的国际观众无不震撼于中国古人巧夺天工的创造力。

  在剧中,宋应星是主要角色,“青年时的宋应星,眼里有星火;老年时的他,心中有星河。”海右文艺沙龙现场,饰演青年宋应星的安一宁与饰演老年宋应星的马蛟龙,道出了角色塑造的精髓。

  为贴近青年宋应星的特质,安一宁不仅走访了宋应星的故乡江西宜春,在其墓前静坐感悟,更将赣南采茶戏的灵动体态融入古典舞语汇。安一宁表示,在自己看来,宋应星就像现在的男孩子一样,爱玩爱笑,在考试之前会努力学习,考完之后会与朋友一起聚会玩闹,落榜后也会彷徨难过,对万物有着年轻人的好奇……在表演中他将自己与宋应星融为一体,从技巧和情感两方面去诠释这个“明代的男孩子”。

  马蛟龙塑造的老年宋应星,则是整部剧的“精神锚点”。“他像一位孤独的守望者,能看见过去的自己,却无法被过去的时光触碰。”马蛟龙透露,为表现角色的沧桑与通透,他接受了为期一周的戏剧特训,刻意弱化高难度技巧,转而用“佝偻的脊背”“颤抖的手指”等细节传递情感。在联合国演出时,当老年宋应星以近乎凝滞的姿态凝视青年自己的场景出现,不少外国观众虽不懂剧情,却被那份跨越时空的执着所打动。

  臧彦杰饰演的宋应昇与胡适饰演的涂绍煃则构成了宋应星生命中重要的“精神拼图”。臧彦杰用“兄长的宽厚”来解读角色:“宋应昇是宋应星的大哥,更是他坚守初心的见证者。”而胡适饰演的涂绍煃则是宋应星的好友兼支持者,没有他的支持就没有《天工开物》的诞生。

  技巧让位于情感绝不是单纯炫技

  “舞剧的极致,是让观众忘记技巧,只记得情感。”沙龙现场,主创们关于“技巧与情感”的讨论引人深思。马蛟龙的观点颇具代表性:“老年宋应星的戏份里,我刻意把腿抬到90度都做不到——因为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他的力量不在肢体的幅度,而在眼神的深度。”

  安一宁补充道:“此次的角色,我在舞蹈中运用了一些宋应星故乡江西的文化元素,并融合了当地的舞蹈文化。但如果没有对古人‘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动作再标准也只是模仿。”这种创作理念,恰与导演陆川的要求一脉相承——舞剧《天工开物》摒弃了炫技式的编排,转而追求“每一个动作都有史料依据,每一段舞蹈都有情感逻辑”。

  对于“全员会飞”的网络热梗,4位主演则表示,“这就是基本功,而且所有的技巧都是围绕人物的塑造需要,而不是单纯的炫技,否则不能完整地呈现人物。”

  舞剧盛行有观众基础

  近年来,舞剧在演出市场呈现火爆之势,对此,马蛟龙认为,因为舞蹈的门槛比较低,很多人在闲暇之余都会去跳舞,如广场舞就很盛行,所以有很广泛的观众基础。而且舞蹈是一种世界通行的语言,《天工开物》之前在国外演出,受到了外国观众的认可。我们用中国肢体、中国舞蹈的方式去呈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会带着好奇去看我们中国舞蹈的独特魅力。这也是推动中国舞蹈和舞剧事业上升的一个必要条件。

  4位主演中,胡适已经定居山东,这次来济南演出也算是“回家”了,他表示非常高兴,也非常放松,济南是一个演出环境很好的地方,自己也很喜欢。他希望此次在济南演出能有机会带着“兄弟们”逛逛济南,感受一下济南的风土人情。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张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