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儿童文学作家周敏: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文字方能引发共鸣

舜网-济南时报

2025-09-22 09:58:32

儿童文学作家周敏: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文字方能引发共鸣

  在北京最古老的胡同南锣鼓巷中,四年级小学生米高偶遇小魔仙,从此打通了现实世界与魔仙世界。数精、狸力、白泽、酸与……《山海经》神兽纷纷闯入现实世界,在南锣鼓巷疯狂捣蛋。米高与莫小仙联合同学马大卫、罗小鼓组成“锣鼓巷侦探团”,学魔法,解谜团,抓神兽,守护京城安宁。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周敏的《锣鼓巷侦探团》系列童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的小伙伴们在一次次守护京城的任务中,从稚嫩少年成长为有担当的“城市守护者”,这不仅是一场好玩的魔法冒险,更是一堂温柔有力的成长启蒙课。

  周敏,儿童文学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著有长篇小说《我和我的6班》《胡同也有小时候》《马可的十四岁》等。《沙海小球王》《红柳花开》被改编为同名广播剧,《北京小孩》入选中宣部优秀青少年读物出版工程,获得辽宁省出版政府奖,《胡同也有小时候》获得2024年寿春杯·《小说选刊》年度大奖中篇小说奖,入选“京华好书”4月好书。

  这套《锣鼓巷侦探团》故事将神话传说、历史掌故与京味文化串联起来,给孩子们开启了一场文化和冒险之旅。著名作家肖复兴评价这套书:“魔法精灵,扑入胡同烟火;京城少年,在冒险故事中穿行。周敏以孩子般天真烂漫笔触,打破幻想与现实两界,打通北京城历史和地理两极,既书写孩子的成长,也将京味文化做了新的探索与延展。”

儿童文学作家周敏: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文字方能引发共鸣

  《山海经》中的怪兽来到锣鼓巷

  记者:当下,优秀的传统文化如神话、诗词等迎来一波一波的学习热潮。您个人对《山海经》有什么样的阅读感受?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把《山海经》中神兽融入到这个“京味”故事中?

  周敏:《锣鼓巷侦探团》是一部以中国神话和京味文化为基础的系列幻想小说,其中,《山海经》中的神兽们是许多情节发生、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海经》头顶“奇书”的光环,确实有其独特的魅力,书中描述的许多奇花异草、珍禽怪兽都让人眼前一亮、拍案叫绝,这种新奇感对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探索欲很有帮助,将其放置到一部幻想儿童文学当中,可谓顺理成章。

  这套作品的书名中明确了“侦探团”所处地区——锣鼓巷。此处是北京内城的胡同区,除了南锣这条繁华的商业街之外,还有很多普通市民居住的充满老北京味道的小巷子,名人故居、老式建筑随处可见。在这里,历史几乎是触手可及的。把《山海经》当中的一些“调皮鬼”带到这里,带到北京这座古都,让它们“潜伏”在北海、故宫、白塔寺、钟鼓楼等处。故事中的孩子们与默默守护着北京城的神兽们亲密互动,也有助于增强读者的代入感,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探索、解谜中学会思考和分析,建立逻辑思维习惯和团队合作意识。小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记者:我个人的阅读感受,这本书中有让孩子感兴趣的三个元素:神兽、侦探、北京地标。在故事的设计上,如何把这三个元素充分又自然地融合,想必您一定经过细致的梳理安排?

  周敏:实际上,这部系列作品是构建出了一个打通现实世界与神话世界的“全景图”,其中人、魔仙、神兽等不同群体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担负着不同的使命,随着故事的不断发展,读者朋友会逐渐勾勒出这张图的全貌来。

  融合“神兽、侦探、北京地标”这三个元素时,主要还是遵循“把小读者放在首位”的原则。

  在选择神兽时,既要考虑“功能”层面的特性,也要考虑外形方面的特征,甚至还要兼顾其名称。《山海经》中提及的珍禽异兽的名字有很多极其复杂的生僻字,如果不加过滤地放在作品中,势必影响少年儿童的阅读乐趣。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像“狸力”这样的小家伙才会粉墨登场。在侦探元素方面,因为魔法、魔药、法宝的加入,大大增加了趣味性和自由度,这是小读者喜闻乐见的。

  至于“北京地标”的挑选,则兼顾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广大家长们——每逢寒假、暑假,从全国各地带着孩子来北京的游客随处可见。不过,此类亲子游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打卡、拍照,孩子们对雪糕、甜品的兴趣远胜于眼前的文物古迹。可以说,多数家长花费不小却收效甚微,没有达到让孩子增广见闻、拓展知识面的既定目标。应该说,《锣鼓巷侦探团》可以作为解决这个困局的“一把钥匙”,孩子们喜欢书中人物、故事的同时,也会与北海、故宫、钟鼓楼、白云观等北京的地标产生出牢固的情感链接,逐步确立起自主阅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让以后的“京城游”的含金量发生质的飞跃。

  “不完美”小孩更真实可信

  记者:我在书中读到很多优美流畅的句子,“一轮银盘似的圆月高悬在天空,慷慨地把银白色月光洒向大地。在月光的映照下,北海公园的九龙壁显得格外庄严。”请问,如何让儿童文学作品兼具文学性与故事性?让儿童在读到有趣故事的同时,可以得到很好的文学滋养?

  周敏: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如何平衡文学性与故事性的确是一个重要课题。与成年人相比,少年儿童的心智尚不成熟,某些提升故事性的“红线”是不能触碰的,而文学性过强则会压制趣味性,让小读者将图书束之高阁。

  在创作《锣鼓巷侦探团》的过程中,把握好创作的“度”一直是我时刻紧绷着的一根弦。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套以“轻松明快、风趣幽默、平衡美感”为文字特色的幻想小说。这对增强故事对小读者们的“黏性”,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欣赏水平大有裨益,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对他们的写作水平产生积极影响。

  记者:机智冒失的莫小仙、聪明话多的米高、善良贪吃的马大卫、伶俐拖拉的罗小鼓。故事中的这些孩子个个形象鲜明,令人印象深刻。与优质成人文学作品一样,故事中的人物没有“脸谱化”。请谈谈您笔下的“不完美”小孩。

  周敏:有小读者发来反馈,提到书中的米高、马大卫、罗小鼓等角色,就像是他们身边的同学、朋友,其言

  行举止毫无违和感,让人觉得“亲切、真实、可信”。一部幻想小说,能收获如此评价,是一件让作者感到欣慰的事情。

  这些“不完美”小孩表现出来的复杂性增加了其可信度,也提升了小读者们的代入感。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跟着书中的这些“同龄朋友”,轻而易举地在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中

  往来穿梭,尽情体验那份属于自己的快乐。

  多给儿童读“高营养”的文字

  记者:作为成年人,您如何确保写出的文字和情感能真正被孩子理解和共鸣?您会采用什么方法“回到”童年视角?

  周敏:这可能和个人经历有关,因为长期从事文学普及、培训等工作的原因,我和青少年接触的机会比较多。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可以增加对当今孩子们内心世界的理解,如果没有这份深刻的理解,就不可能写出能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的作品来。

  记者:您从事儿童文学写作多年,这些年中,儿童的阅读趣味有什么变化吗?您在写作中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吗?

  周敏:总体而言,我还是在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不会因为某些因素的干扰而降低标准。儿童的阅读趣味和他们的综合审美能力息息相关,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往的阅读经历——读“高营养”的文字越多,趣味就会越向与之匹配的层面靠拢,便越能够体会出优美描写、细腻情感、风趣幽默等元素的“妙处”来。

  记者:很多家长对于如何挑选儿童文学作品还有一些困惑,请您给出一些实用的建议。

  周敏:身处这个信息趋于“碎片化”的时代,家长们更应该留意孩子们与世界交流的渠道,在大方向上扮演好“掌舵人”的角色。至于挑选儿童文学作品,有条件的家长可以首先为孩子们营造出一种“爱阅读”的家庭氛围——多购置几个书架,摆一些经典名著,以身作则,空闲下来便翻上几页;其次,有鉴赏能力的家长,一定要先浏览一下准备为孩子购买的图书内容,做出筛选;除此之外,可以选择一些经过时间检验的高质量作品,例如《夏洛的网》《长袜子皮皮》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我衷心希望有更多的家长朋友能为孩子选几本我的作品,盼望有更多小读者可以和莫小仙、罗小鼓们成为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