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时报
2025-10-31 09:01:09

心理咨询师陪看解读孩子“心灵密码”
青少年心理问题从来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课题。“只有被看见,才能被认知”,孩子如此,电影亦是如此。
为让更多人看见这部诚意之作,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话题的深度讨论,新黄河联合新世纪电影城泉城路店特别推出“《陪你到清晨》心理咨询师陪看活动”。
此次陪看团活动将邀请两位专业心理咨询师全程参与,观影后开展40分钟深度畅聊,为观众答疑解惑。两位特邀心理咨询师均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隋冰玉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健康管理师,长期专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王敏作为高校教师,同时拥有中级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沙盘游戏师等资质,擅长通过多元方式疏导青少年情绪问题。届时,她们将结合影片内容,解析青少年心理困境的成因与应对方法,为家长、教育工作者提供专业参考。
正如影片传递的理念:“问题的解决,是从可以轻松地讨论和面对开始的。”无论你是家长、教师,还是关注社会议题的普通市民,欢迎加入这场“心灵之约”,让我们共同发力,为孩子筑起一道温暖的心灵防护墙。
活动时间:11月2日上午9:30
地址:泉城路339号恒祺广场四楼新世纪电影城
票价:25元/人(售完即止)
报名微信:r489389152
在这样一个平淡的档期,上映了一部本不该平淡的电影。
这部电影采用纪实手法,历时六年打磨,导演深入学校、医院,完成了与数百个家庭的对话,以一位少年的挣扎与自救,尝试为中国1.9亿青少年发声——这便是10月24日上映的纪录电影《陪你到清晨》。作为国内首部聚焦儿童青少年心理困境的纪实电影,它揭开了无数家庭闭口不谈的隐秘伤痛,把目光聚焦青少年的心理世界。
一部以真实为底色、以温暖为力量的作品,本应成为引发全社会反思的镜子,上映后却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很多影院排片少,三、四线城市甚至没有排片,但我们深知,这样一部关乎生命成长、触碰教育痛点的电影,不该就此埋没。
电影想传递什么?
纪录电影《陪你到清晨》以少年小闭的心理求救与自救为主线,以一位父亲的成长为暗线,全景呈现学校、医院、家庭、社会携手援助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温暖图景。
广西一所高中接连发生学生坠楼事件后,北京医疗专家组赴校普检,成绩平平、沉迷游戏的小闭主动提出随专家返京治疗。这个在单亲家庭中由奶奶养大、缺失父母关爱的孩子,最终确诊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以及伴随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幸运的是,他的勇敢自救,加上专业治疗、心理咨询的助力,还有良医与愿意改变的父亲陪伴,让他穿过漫漫长夜,迎来“清晨的太阳”。
作为国内首部聚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纪录电影,影片以真实温情的镜头,展现了医疗的人性化与科学性,更打破了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的“病耻感”高墙。片中,孩子在专业引导下走出阴霾,家长从焦虑迷茫中学会理解陪伴,同伴间的纯粹支持,都传递着核心信念: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没人是孤军奋战,全社会形成合力,就能筑起温暖防护墙。
影片的开拓性意义,在于用理性又温暖的表达,打破大众对心理疾病的误解与偏见,让人们明白心理疾病如同身体疾病,需要且能够通过专业治疗得到改善。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每个人的责任:家长是否倾听过孩子的心声?老师是否关注过学生的情绪变化?社会成员是否对心理疾病抱有偏见?
或许,出现在影片中的孩子是幸运的,至少他们经历了漫长黑夜,终于被“看见”,而在镜头之外、屏幕之外,还有无数个孩子,正经历着内心的伤痛,没有得到父母、老师、朋友的理解,他们也在等待被“看见”的那一天。票房惨淡,观众化身“自来水”
纪录电影《陪你到清晨》上映前便在心理学界引发关注,上映后虽票房惨淡,却凭借真实力量收获满屏感动与反思。观众的自发“安利”,恰恰印证了它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一位家长在影评中写道:“哭了好几次,总以‘为你好’逼迫孩子,却从未倾听他的心声,影片里孩子的挣扎,让我看清自己教育方式的偏执。”有网友感同身受:“如果当年我的父母、老师能早点了解心理问题,该多好。”教育工作者们更是直言:“这是所有家长和老师的必修课,当下教育重成绩轻心理,影片中家校社医携手的画面,给出了最好示范。”更多观众化身“自来水”:“没有刻意煽情,全是真实记录,却比虚构故事更有力量,恳请家长和教育从业者都来看一看。”
这些真挚反馈的背后,是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现实。2021年的调查报告显示,6~16岁在校学生中,精神障碍总患病率达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占比居高。而这只是被确诊的数字,更多孩子的心理困境,正被“矫情”“抗压差”的标签掩盖。社会对心理问题的“病耻感”,成了阻碍孩子求助的高墙,不少孩子在孤独痛苦中独自挣扎,甚至走向极端。
为打破这份沉默,导演田艳放弃舒适工作,带领团队耗时六年深耕创作;制片人郭菲坦言影片筹备之初便不被看好,但两人始终坚守:“我们希望这部影片能成为被抛下水潭的一颗石子,产生涟漪,让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被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