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新农擎炬·县域先锋实践团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舜网

2025-08-11 16:37:23

  8月3日至9日,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新农擎炬·县域先锋”实践团在崔凯、李芹、史延梅老师的指导下,先后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潍坊市田柳镇、稻田镇以及济南市鲍山街道纸房村等地,开展了一场生动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将足迹印在古桑树林、合作社车间、现代农业园区、城郊景区,用专业知识解码乡村振兴密码,在行走的课堂中感知县域经济脉动。

  夏津模式:全球农遗产业“新生”

  在夏津黄河故道这片承载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荣誉的土地上,团队成员见证了千年生态智慧与现代产业的碰撞。传峰椹果生产合作社负责人与黄河故道森林公园负责人共同带领团队穿梭于虬枝盘结的古桑林间,详细讲解桑树养护与水土保持的共生关系。合作社车间内,椹果不再仅是鲜果,而是转化为酵素、桑叶茶、果干等高附加值商品。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新农擎炬·县域先锋实践团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图为椹果周边特色产品

  “合作社加工鲜果,开发了6大系列20余种产品,直接带动周边156户果农增收”,负责人介绍。夏津模式证明了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产业的现实路径。团队成员深入理解古桑树群生态价值与文化内涵,感受其作为重要生态屏障与农业基因库的战略意义。

  田柳样本:返乡新农人“锻造”记

  田柳镇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呈现另一幅“新农图景”。偌大的园区内,充满了高度集约化、智能化的农业景象,精准滴灌系统、自动化环境调控设备、无土栽培技术......园区负责人介绍,这里不仅是生产高效绿色农产品的基地,更是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孵化器”和“输出地”。“从单打独斗到入驻园区,政策扶持让我专注技术升级”,园区负责人指着一排排智慧大棚介绍,“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监测已成标配,产品溢价超普通蔬菜30%。”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新农擎炬·县域先锋实践团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图为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区

  基地负责人透露,园区已孵化多家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吸引返乡创业人才210余人,形成从种苗研发到冷链配送的完整链条。县域要振兴,必须打通“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田柳镇的集约化平台提供了范本。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新农擎炬·县域先锋实践团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图为基地负责人讲解智能温控技术

  稻田效率:“新质生产力”小课堂

  利森特农业科技公司的玻璃温室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生动课堂。负责人向团队成员展示展示自主研发的智能环境控制系统:“这套系统可节肥30%、节水50%,已在周边县域广泛推广”,“通过研发定制,公司也让“中国大棚”扎根全球40余国。”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新农擎炬·县域先锋实践团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图为利森利公司负责人讲解技术知识

  公司负责人表示:“科技创新要真正服务于农,关键是要解决实际问题、降低成本、提高易用性。我们的设备研发,始终围绕‘如何让农民用得起、用得好’这个核心。”提升农机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和适应性,是突破农业生产效率瓶颈、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农业科技绝非遥不可及,它正实实在在改变着土地产出效率和农民劳动方式。

  纸房文旅:乡村生态资源“活化”

  纸房村北的白泉生态景区整合泉水资源与农耕文化,汇集了白泉、草泉、冷泉、灰泉、团泉等数十泉眼,泉水奔涌的瞬间,令人陶醉。白泉生态景区是一个充满自然气息与文化底蕴的地方,夏日的清凉和美景交织在一起,

  “纸房村的一草一木,都刻着祖辈的智慧。”站在白泉边,区人大代表、鲍子书院院长张增良动情地向团队成员介绍。作为土生土长的纸房人,从民俗文化馆的创建、泉城书房的引进,再到白泉泉眼的探寻,他不仅是村庄发展的推动者,更是这片区域的历史文化“守望者”和“传承人”。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新农擎炬·县域先锋实践团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图为张增良向团队成员讲解白泉历史文化

  本次调研活动,从古桑树林下的生态智慧,到智能温室里的科技之光,再到生态旅游景区,团队成员在齐鲁大地上触摸着乡村振兴最真实的肌理,对县域经济、乡村振兴等有了具象认知。这场实践之旅,既是对“新质生产力”的田野注解,更是青年投身乡村建设的铿锵宣言——当青春与乡土相遇,振兴的故事便有了续写的力量。团队成员纷纷表示,“作为农科学子,广袤的乡村需要我们‘沉下去’,这就是我们的战场”。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新农擎炬·县域先锋实践团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图为部分团队成员合照

  来源:山东农业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