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昭日月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舜网-济南日报 2021-06-28 10:55:42
核心提要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万多人,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中央红军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同敌人进行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翻越4000米以上的雪山20多座,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付出了巨大牺牲。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军长征宣告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泸定桥旧影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基本路线是这样的: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1936年10月22日)
长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长征期间,四路红军共进行各种战役战斗600余次,其中师以上规模120多次。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红军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谱写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白雪皑皑的夹金山
这里,选取四路红军的几个典型战役战斗,从中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最惨烈的战役——湘江战役
称其惨烈,是因为经过这场战役,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战役发生在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1日,作战地区是湖南道县和广西全州的湘江两岸。
此役,蒋介石调动了其嫡系部队及地方军阀部队近30万人,企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由于当时党内“左”倾领导者的错误决策,把战略转移变成大搬家,使红军丢掉了机动灵活的法宝,虽然突破了湘江,但也遭遇了红军有史以来最为惨重的损失。
湘江战役的惨重失利,促使更多的红军指战员认识到“左”倾冒险主义给党和红军带来的危害,为后来召开遵义会议奠定了重要基础。
绝境求生——血战独树镇
这是红25军在长征初期生死攸关的一场恶仗。战斗发生于1934年11月26日,地点在河南方城县独树镇一带。
这一仗,可以说把所有不利条件都凑齐了:前有围堵,后有追兵,地形极为不利,天气极端恶劣,战前毫无准备,仓促应战。
有利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牺牲精神。从军长、政委到普通战士,广大指战员与敌人血拼肉搏,最终突破重围进入伏牛山区,继续踏上长征之路。
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
“得意之笔”这四个字,是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1960年访问中国时,毛泽东说给他听的。四渡赤水之战,是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后,他指挥的第一个战役行动,在毛泽东的军事生涯中具有重要地位。
四渡赤水发生在1935年初,作战区域主要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一带。在三个多月时间里,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按照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赤水河两岸穿梭往来,纵横驰骋于40万敌军中,在运动中创造战机。红军历经大小40余次战斗,成功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也从根本上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
“大渡桥横铁索寒”——强渡大渡河及飞夺泸定桥
1935年10月,在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毛泽东写下《七律·长征》这一壮丽诗篇。诗中写道:“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其中后一句记述了中央红军长征中两场著名的战斗。
强渡大渡河,发生在1935年5月24日、25日间。25日上午,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率“十七勇士”在枪林弹雨中,以一条木船强行从安顺场渡河,在国民党军视为天险的大渡河防线上,撕开了一个缺口,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夹河北上夺占泸定桥创造了有利条件。
飞夺泸定桥,发生在1935年5月29日。战斗发起前,红军先头部队红4团两天半时间里,沿大渡河西岸崎岖的山路急行军320华里到达泸定桥。战斗中,22名勇士冒着敌人密集火力,攀援13根悬空的铁索猛打猛冲,最终夺占铁索桥。随后,红军后续部队攻占泸定城,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的通道。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举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
陈树湘塑像
走出草地第一战——包座战斗
这是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走出草地后,打响的第一场战斗。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8月分成左右两路军经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草地北上。为打通进入甘南的门户,8月29日,右路军发起包座战斗。红军指战员克服人马劳顿、饥寒交迫的困难,采取“围点打援”战法,至8月31日胜利攻占包座,全歼守敌及敌援军大部,缴获大批装备和物资,使刚刚走出草地的红军得到了及时的补充。
这场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把红军逼回草地的企图,为实现中共中央的北上战略方针创造了有利条件。
“谁敢横刀立马”——吴起镇战斗
这是中央红军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后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
战斗发生在1935年10月21日。为打退尾追红军陕甘支队的国民党军骑兵部队,毛泽东决定主动出击“砍掉这个尾巴”,彭德怀具体部署和指挥。红军在吴起镇依托有利地形,经过数小时激战,歼敌1个团,击溃另3个团,迫使国民党军停止了追击。
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兴奋地提笔挥毫,写下“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名句。彭德怀则谦虚地将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
“转出来的胜利”——乌蒙山回旋战
1936年10月,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毛泽东曾风趣地对红二方面军领导说:你们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
乌蒙山回旋战发生在1936年二三月间,是红2、红6军团在云贵高原乌蒙山区进行的一系列机动作战。在一个多月时间里,红军克服天气恶劣、粮食缺乏的困难,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历经大小数十战,往来驰骋,转战上千里。
这一战,与四渡赤水之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使红2、红6军团最终以较小的代价摆脱了国民党军的重兵包围,从绝境中求得了生存。
在行军危急、戎马倥偬的红军长征途中,为制定重大战略决策、统一全党全军思想,党和红军多次召开中央负责人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以及方面军层次的会议。据统计,中共中央召开的重要会议留有记录的就有30多次,各路红军召开的重要会议也达数十次之多。通过这些会议,我们党彻底纠正了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确立了落脚陕甘的重大决策,积极发挥了各路红军的战略配合作用,既显示了中共中央善于从实际出发的决断力,更展现了决策水平不断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召开。会前,周恩来即提议将会议扩大到军团指挥员,让更多具有丰富指挥和作战经验的军事干部参会,以确保会议能够依据多数同志意见作出正确决议。因此,遵义会议共有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等20人参加。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否定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问题上的一系列错误主张,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周恩来是党内委托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遵义会议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而这些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取得的。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长征的历史意义可昭日月。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两年中,红军历经曲折,战胜了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长征精神
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就是: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感人的长征故事
★“断肠明志”的陈树湘红军行至湘江时,遭到国民党湘军和桂军的夹击,付出了极大牺牲。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敌,担负掩护任务的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一身是胆、毫无惧色。他率领全师战士奋力抵抗,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城墙”,与敌人鏖战四天五夜,为红军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时间。伤重被俘后,敌人将他抬去邀功途中,他醒了过来,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被阻在湘江东岸的红三十四师、红三军团第十八团,最后弹尽粮绝,大部英勇就义。烈士鲜血染红湘江,以至当地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被冻死的军需处长”在翻越大雪山途中,有个同志穿着单薄的旧衣服被冻死,指挥员让把军需处长叫来,想问问他为什么不给这个被冻死的同志发棉衣,队伍里的同志含泪告诉他,被冻死的这个同志就是军需处长。管被装的宁可自己冻死,也没有自己先穿暖和一点。正是有了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红军才战胜了空前的困难,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半条被子”的故事 红军在行军途中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行进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事让人民群众认识了共产党,把党当成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