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
舜网-济南日报 2021-06-29 11:31:46
核心提要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抗美援朝: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悍然武装干涉,将战火烧至中朝边境。敢不敢、能不能迎战世界上经济实力最雄厚、军事力量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对于成立仅一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95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2848亿美元,钢产量8772万吨;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仅229亿美元,钢产量60.6万吨。美军拥有原子弹、航空母舰等最先进的武器装备;而我军武器装备极为落后,海军、空军刚刚组建,尚未形成作战能力,没有出国作战经验。
在敌我力量对比极其悬殊,国内百废待兴、困难重重的情况下,要派兵到朝鲜半岛与美国军队进行军事较量,这个决心是很难下的。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毛泽东思考了三天三夜,最后才下定了决心。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志愿军队伍跨过鸭绿江。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0月25日,第40军打响入朝第一战,击溃向鸭绿江冒进的南朝鲜军一个团,这一天成为抗美援朝纪念日。11月1日傍晚,第39军在云山同美国陆军最早建立的第1骑兵师打响了中美两军“王牌对王牌”的首战,并取得胜利。
在随后的第二次战役中,入朝已有45万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对敌军发起了合围战,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战略意义最大的胜利。美军主力在惊慌之下抛弃了数以千计的汽车和大量坦克、火炮南逃,几天内就败退近300公里。
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打到三八线后,交战双方形成了拉锯式交战,在三八线附近进行了持续两年的阵地战。
1953年夏天,中朝军队为向敌人施加压力迫其早日签订停战协定,发动了夏季攻势。在金城战役中,经过3天连续进攻,志愿军全面突破敌防线并将战线南推了15公里,成为解放军战史上对敌坚固防御工事大规模进攻的成功范例。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最终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的消息传来,中国国内一片欢腾。据卫士回忆,当天毛泽东破例在中南海的院内清唱了一曲京剧。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济南:捐献飞机大炮 积极动员参战
和全国人民一样,济南市各界人民也通过多种方式表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意志。济南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和17万人的示威游行,并捐献战斗机26架,人民币14.874万元。全市动员1.1万余人参加志愿军。
济南各界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代表会议。
1950年11月21日,济南市委发出《关于深入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时事学习与宣传教育的指示》,全市各级党政部门及各群众团体利用墙报、黑板报、漫画、秧歌、戏剧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1951年10月1日,全市17万人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提灯国庆大游行,将全市抗美援朝爱国示威游行活动推向最高潮。
1951年,济南第四机器厂通过爱国公约,并积极增加生产、捐献购买武器支援前线。
与此同时,济南市还开展了大规模的和平签名活动及订立“爱国公约”活动。同时还组织了各类代表团作报告。志愿军归国代表团、朝鲜人民访华团华东分团、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先后来到济南,向社会各界作报告,使全市人民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济南人民还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广大青年学生、工人踊跃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据不完全统计,抗美援朝期间,全市共动员1.1万余人参加志愿军。他们在朝鲜战场上英勇作战,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济南市民踊跃捐款支援前线。
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号召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3项爱国行动计划。济南人民迅速掀起了认捐飞机的热潮。据1952年2月报道,济南市在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中,共捐献战斗机26架,以及14.874万元。
拥军优属是兴起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我党我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和特有的政治优势。我市各单位先后成立了拥军筹备委员会。市优抚委员会还订出优抚工作计划,制定了优待烈军属、荣军的具体办法。拥军优属运动的开展,对稳定国内形势,鼓舞广大志愿军指战员的士气,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0年10月,莱芜县以签订《爱国公约》、动员参军、捐献、开展爱国丰产竞赛运动等多种形式支援抗美援朝。动员参军期间,全县8802名青年报名参军,合格者2935人;开展爱国增产捐献运动,捐献“莱芜号”飞机1架。
他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他们用生命谱写了雄壮史诗,被祖国人民称为“最可爱的人”。
冰雕连:
至死保持战斗状态
1950年冬,朝鲜半岛长津湖地区连降大雪,雪积数尺,江河冰冻。当地遭遇50年不遇的严冬,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从中国南方赶来的志愿军第九兵团官兵,来不及补充冬装就先期入朝,和美军展开殊死较量。官兵们潜伏了六天六夜,趴在雪地里一动不动,等待着伏击美军部队。
1950年11月下旬,长津湖战役打响,志愿军第九兵团向美军发起了猛烈进攻,美军随即全线溃逃。12月9日,仓皇南逃的美陆军第一师在攻击志愿军阵地时,发现志愿军战士竟然没有还击。几个胆大的美军爬上志愿军阵地,发现一排排志愿军战士已经被冻死,他们俯卧在零下40摄氏度的阵地上,手握钢枪、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仿佛是跃然而起的“冰雕”群像。
长津湖战役结束后,战友们在上海籍战士宋阿毛的口袋里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道:“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正是靠着这种向死而生的英勇气概,中国人民志愿军以“气多”战胜“钢多”,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杨根思:
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
1950年11月28日,杨根思奉命坚守1071.1高地东南屏障的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29日,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陆战第1师开始向小高岭进攻,猛烈的炮火将大部分工事摧毁。美军第一次进攻被打退后,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对小高岭实施狂轰滥炸,随后发起集团冲锋。杨根思率领全排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
这时,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和两名伤员,他命令伤员携带机枪撤下小高岭。当美军发起第9次进攻时,杨根思毅然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纵身冲向敌群,与爬上阵地的40多名美军同归于尽,年仅28岁。
黄继光:
舍身堵枪眼为战友冲锋开道
1952年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为拿下高地,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带领两名战士炸掉敌人地堡。
黄继光等人在距敌火力点不到50米的地方被发现,无数条机枪喷射出来的火舌,扫向他们隐蔽的地方,一名战士不幸牺牲,另外一名身负重伤,黄继光左臂也挂了彩,但依然顽强地匍匐前进。
距敌火力点只有不到10米了!黄继光向敌人投去手雷,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未被炸毁的机枪又从残存的射击孔里伸出来,志愿军的冲锋再次受阻。
这时,已经多处负伤的黄继光斜侧着身躯,爬到地堡死角,身子向上一挺,奋力扑上去,用胸膛堵住了敌人冒着火舌的枪口,壮烈牺牲,年仅21岁。
邱少云:
烈火烧身岿然不动
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部队担负攻击敌军前哨阵地391高地作战任务。为缩短进攻距离,便于突然发起攻击,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的草丛中潜伏,邱少云正是其中一员。
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一发落在了邱少云的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他后退几步,就势一翻,就可在泥水里将火苗扑灭。但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罗盛教:
以生命换取朝鲜少年安全
1952年1月2日,朝鲜半岛冰天雪地。罗盛教一大早便来到了附近的冰河边,准备练习投弹,突然河面上传来几位朝鲜少年急促的哭喊声,有人落水了!罗盛教一边奔向冰窟,一边脱下棉衣,纵身跳进了冰冷彻骨的河水中。
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罗盛教沉着冷静,很快便摸索到了落水的那位朝鲜少年。由于冰窟边缘的冰面太薄,承受不了落水少年的体重,罗盛教多次托举又跌落水中。但他仍顽强地第四次沉到水底,再一次找到孩子,并再一次将他顶出了水面……这位得救的孩子就是后来朝鲜军中的高级指挥官崔莹。然而罗盛教却再也没能爬上来,牺牲时年仅21岁。
长清籍战士史元厚:
“罗盛教式的国际主义战士”
长清籍战士史元厚为救朝鲜儿童而牺牲。
1953年12月1日,济南市长清籍志愿军战士史元厚在经过安洲车站北龙潭池时,发现一名朝鲜儿童落水。他迅速脱下棉衣跃入水中,3次潜入水底抢救落水儿童,终于将儿童托出水面。赶来抢救的战友用长竹竿将儿童救出,他却因精疲力竭沉入水底,光荣牺牲,年仅24岁。史元厚被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一等功臣”和“二级爱民模范”称号。
抗美援朝精神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基本内涵是:
• 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 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 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
• 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 陈炜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