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只见高楼拔地而起,不知城管执法如何在深夜严查渣土车;只见客运车站秩序井然,不知交警如何在寒风中引导车流;只见餐馆厨房洁净明亮,不知食药监部门如何严谨把关食品安全……这些,我们想让你看见。

《济南日报》、舜网、爱济南客户端、济南发布客户端、济南日报官微同步推出“融媒·见证”专栏,以集文字、图片、视频于一体的融媒体报道方式,聚焦一线,走进现场,邀你“见证”岁月静好背后的负重前行。

从入院到离院,社工怎样守护“唐宝宝”?

刚刚过去的一周里,3月19日的“国际社工日”遇上了3月21日的“世界唐氏综合征日”,而在平常的每一天,济南市儿童福利院里的社工与“唐宝宝”们都在亲密接触。济南市儿童福利院内有31名社工,每一名“唐宝宝”从入院到离院,由社工全程跟进安置服务,实现了孤残儿童入院到离院的全人全程服务。

3月26日下午,“见证”栏目在济南市儿童福利院见到了一群热情有爱的社工,他们期盼着社会给“唐宝宝”更多关注。

全程守护的“社工姐姐”

 在济南市儿童福利院,有8名专职社工,他们一部分来自招聘,一部分来自社工协会派驻,但实际上福利院内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持有社工资格证书。整个福利院内女性工作人员占到80%,很多“唐宝宝”都喊她们“社工姐姐”。

业务科科长辛乃伟说,孩子们从入院到离开,整个过程中社工全程参与。“入院登记后,组织医师、护师、康复师、特教老师对孩子进行安置需求评估,根据每个孩子身体情况和成长发展需求,决定是安置到类家庭、寄养家庭,还是集中养育;是接受特殊教育,还是康复训练等专业服务。”辛乃伟介绍,社工还要进行跟进服务,了解儿童的安置状况是否合适,需求有没有得到满足,最终在孩子得到永久安置后总结归档。

直播过程中,孩子们对社工十分热情,他们用简单的词汇和灿烂的表情,表达着心中的情绪,一声声略显含糊的“你好”,也都会得到社工同样亲切的回应。

模拟家庭还原骨肉亲情

福利院内的“唐宝宝”目前有三种养育模式,家庭寄养、机构养育和类家庭养育。记者一行的第一站就是福利院内的类家庭。类家庭实际上就是模拟家庭,福利院内共有12个,每6名孩子就有一对固定的爸爸妈妈,他们生活在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内,一切生活内容都像普通家庭一样。“我们这里的唐氏孩子全部都是被父母遗弃的,让他们尽可能回归家庭,是我们最重要的一项工作。”社工尹逊广说,在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唐氏孩子,不论是心理健康状况还是生活自理能力,都有明显提升,大部分孩子能独立完成穿衣、洗漱、吃饭、如厕等活动,这些被招聘来的爸爸妈妈,就如同亲生父母一样给了孩子们情感上的关爱。

在一户模拟家庭内,“妈妈”从2011年开始已经连续住在这里8年,先后养育了二三十个孩子,她说每当有孩子成功被收养,离开福利院,她都会连续几天流眼泪。

直播过程中,这个类家庭的孩子会把零食主动留给哥哥、递给妈妈,这一点一滴的进步都将被社工记录在孩子们的成长档案中。

“唐宝宝”仍需社会关注

烘焙、编织、手工皂……“唐宝宝”们在社会福利学校内除了基础的语文、数学,还有这些丰富的技能课程。透过单向玻璃窗,能看到课堂上社工们有的一遍遍重复着画笔的颜色,有的帮孩子脱下外套,有的被孩子逗得哈哈大笑,面对智力相对低下的唐氏孩子,他们付出了极大的耐心和爱心。

辛乃伟说,社工在福利院内的工作虽然划分区域和责任,但总体目标就是让孤残儿童的利益实现最大化,尽可能让他们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他坦言,在社工工作中,不难发现这几年唐氏和脑瘫儿童的入院数量越来越多,占到了福利院全部儿童的40%以上,这不仅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也需要每一对准爸爸准妈妈重视孕期的唐氏筛查。

类家庭的模拟父母每周只休一天班,为了填补他们离开的短暂空白,福利院的社工们正在开展类家庭爱心体验活动,如果您想走进类家庭,可以与福利院业务科联系,咨询电话:0531—58668711/0531-58668717。

(济南日报全媒体报道组 曹雅欣 张一 狄海洲 徐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