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只见高楼拔地而起,不知城管执法如何在深夜严查渣土车;只见客运车站秩序井然,不知交警如何在寒风中引导车流;只见餐馆厨房洁净明亮,不知食药监部门如何严谨把关食品安全……这些,我们想让你看见。

《济南日报》、舜网、爱济南客户端、济南发布客户端、济南日报官微同步推出“融媒·见证”专栏,以集文字、图片、视频于一体的融媒体报道方式,聚焦一线,走进现场,邀你“见证”岁月静好背后的负重前行。

平阴抗凌洪“九烈士”牺牲50周年祭扫活动举行

1969年2月10日夜,黄河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凌洪。河水夹杂着冰凌顺流而下,到达平阴县石庄和刘官庄之间的河段时冲决河堤,洪水卷着巨大且锋利的冰凌,包围了刘官庄村。埋葬在平阴烈士陵园的“九烈士”,就牺牲在这场抗凌中。

2019年是“九烈士”牺牲50周年,他们的老战友时隔十年再次聚集到平阴,在清明前夕举行祭扫活动。“见证”栏目跟随他们一起,回顾了一段豪情壮烈的历史。

凌洪吞噬的老战士

“当时天气十分寒冷,零下十几摄氏度,冰凌所到之处树木被冲倒,树皮被扒光,水泥电线杆被撞断,冰块撞到腿上像刀割一样疼……”满头白发的周凤民拿着一笔一画写成的演讲稿,在报告台上越说越哽咽,此时台下的老战士们也已泪流满面,他们中最“年轻”的已经72岁。

周凤民讲述,面对随时可能被凌洪卷走的群众,当时副连长张秀廷带领杨成启等12名突击队员涉水抢险,冲在最前线的队员们顶着刺骨的凌洪奔向刘官庄村。

冰冷的河水中夹杂着冰凌,向横渡河水的战士们砸来,张秀廷、杨成启、闫世观3人被河中的漩涡夺去了生命,另外6名战士则被冰块击中,牺牲在黄河之中。他们中最大的张秀廷31岁,最小的周登连、王元贞只有19岁。

周凤民就是突击队中幸存的三人之一。那天,湿透的棉袄沉沉地裹在身上,让他喘不上气,“找到最后一具遗体的时候,我的战友被封在冰里,已经过去了43天。”

难以割舍的战友情

周凤民讲述时,台下最先流泪的老人是刘德银,他今年已经80岁,是2009年4月3日“九烈士”牺牲40周年祭奠活动和这次活动的发起人。

今年春节时,刘德银老人在江苏省沭阳县老家通过电话向老战友们拜年时,萌生了再办一次祭奠仪式的想法。3月14日,他乘大巴来到平阴,通过部队联络了老战友和烈士亲属。其实,这些年老人辗转乘坐公交车和大巴车,只身一人来过平阴好几次。

“当初张秀廷是替我牺牲的。”刘德银说,凌洪爆发的那天晚上,张秀廷的妻女从潍坊赶来过春节,张秀廷原本该去济南火车站接站。接到抗凌命令后,张秀廷对他说:“你替我去接爱人和孩子,我去救灾!”

为了这份特殊的感情,刘德银这些年来始终牵挂着埋葬在平阴烈士陵园的老战友。岁月无情,与10年前的今天相比,老战士到场人数近乎减半。

代代传承的先烈精神

“九烈士”安葬在青山环抱的平阴县烈士陵园内,张秀廷的墓在最中间的位置。张秀廷牺牲时年仅31岁,从武汉赶来的亲妹妹张秀珍时年18岁,而如今在墓碑前讲述着家中琐事的张秀珍也已鬓角斑白。

半个世纪已经过去,但他们谁都没有忘掉战友的名字。刘德银在烈士蒋庆武的墓碑前,拉着战友们的袖子,语气突然轻松了一下,“这是我的球友,我们一起在篮球队打球的!”从烈士陵园离开,老战士们来到博士洼旧址,这里经过2009年黄河滩区迁建,几个村子已经搬到现代化的新社区,不再因地势低洼受洪灾侵袭。周凤民望着眼前的庄稼,还能清楚地记起每一名烈士牺牲的大概位置。“老百姓有危险,我们当兵的就要站出来。”周凤民说出的这句话,让在场的人都红了眼睛。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报告会上,小学生们合唱的歌曲,正代表着先烈精神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济南日报全媒体报道组 曹雅欣赵晓明 冯经伟狄海洲 徐曼)